《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七五《道德经·第五十六章》(3)

2024-10-11 16:06:27

4】本章的第二部分讲的是达到了某一种境界的人。老子认为,对于悟道之人来说,他们只是把“道”说不清楚而已,但是他们自己是懂得“道”的、更是“悟道”者。老子对这种人做了如下描述:即:“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类人的特点是:能够堵塞住视、听、息、食的感官;能够闭合住心灵的门窗;能够收敛住内外的锐气,能够化解掉各种纠纷,能够柔和万物的光彩,能够混同在尘俗之中。老子认为,能做到这样几点的人就达到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叫做“玄同”。这样,如果把前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来理解的话,老子完整的意思是:达到这种“玄同”境界的人,是“悟道”之人,他们明白“道”是什么,但是,他们用语言和文字对“道”解释不清楚。这些人属于“知者不言”的真正“悟道者”。【5】本章的第三部分讲的是达到了“玄同”境界的“悟道之人”之所以受世人尊重的原因。这就是:“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即:别人和这些人亲不得、远不得;别人既不能让这些人获得利益、又不能让这些人受到伤害;对这些人捧不得、贬不得。其实,这类人就是已经“悟道”的“圣人”,他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一切都随其自然,所以,对人不亲、不疏;见利不欲、遇害不受、不卑、不亢。也正是因为此而受到了世人的尊崇。【6】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本章第二部分的部分内容曾在《道德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在第九章中讲“道”的特点的时候出现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二次在第五十二章中讲对圣人的希冀时出现过:“塞其兑,闭其门”。【7】总之,从对本章的学习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虽然老子开篇即讲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是,老子却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方式对“道”进行着方方面面的解释和说明。只能说,老子自己非常明白“道“是什么,不过是很难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清楚罢了,而不能由此嘲笑老子是“言者不知”。“道”之所以难以解释清楚,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讲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如果真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清楚的话,那它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换句话说就是,能说清楚的“道”就不是老子心中的“道”。【8】《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的经典名句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024.10.11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