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七四《道德经·第五十六章》(2)
2024-10-11 15:58:59
【3】对本章的简单解释。本章还是分为三个部分。先看第一部分。(1)本部分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即“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却在说”。这句话给老子带来了较大的尴尬。别人会问:老子您不是说“知者不言”吗?你老子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什么是“道”啊。你写了洋洋洒洒五千言一直滔滔不绝的在说,按照您的说法,您这是“言者不知”、“不知者多言”啊。(2)其实,按照老子的风格,他所说的“知”是针对“道”来说的,他强调的还是“道”。先从“言”和“行”两个角度去对老子这句话进行一下反思和感悟。从“行”的角度讲,那些只知道埋头干活的人大多都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这类人就属于“知者不言”;而那些不干活的人则常常是夸夸其谈只说不练,这类人就属于“言者不知”。这是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从行为上的立体解释。如果从“言”的角度讲则是:那些天天解释“道”介绍“道”的人说明他没有真正的“悟出道”来。而真正明白“道”的人却是很少说“道”的,因为再怎么说也说不清楚,所以还不如不说。(3)不过,话虽是这么说,老子“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这句话还是说的太绝对了。因为老子本人在整个《道德经》中虽然没有清楚的说明“道”究竟是什么,但他本人对“道”还是很明白的,只不过是“道,不可道”,即“道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只能说,老子本人是知道“道”是什么,但用语言和文字却很难表达清楚,但老子却还是不厌其烦的翻来覆去的从各个角度、举各种例证、做很多比喻去解释究竟什么是“道”。因此,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本章开篇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去“望文生义”,这就是没有理解老子深刻的思想精髓。因此,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感觉到用“知者亦言、言者亦知”来形容老子对“道”的理解和说教倒是再合适不过了。2024.10.11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七四《道德经·第五十六章》(2)
【3】对本章的简单解释。本章还是分为三个部分。先看第一部分。(1)本部分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即“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却在说”。这句话给老子带来了较大的尴尬。别人会问:老子您不是说“知者不言”吗?你老子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什么是“道”啊。你写了洋洋洒洒五千言一直滔滔不绝的在说,按照您的说法,您这是“言者不知”、“不知者多言”啊。(2)其实,按照老子的风格,他所说的“知”是针对“道”来说的,他强调的还是“道”。先从“言”和“行”两个角度去对老子这句话进行一下反思和感悟。从“行”的角度讲,那些只知道埋头干活的人大多都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这类人就属于“知者不言”;而那些不干活的人则常常是夸夸其谈只说不练,这类人就属于“言者不知”。这是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从行为上的立体解释。如果从“言”的角度讲则是:那些天天解释“道”介绍“道”的人说明他没有真正的“悟出道”来。而真正明白“道”的人却是很少说“道”的,因为再怎么说也说不清楚,所以还不如不说。(3)不过,话虽是这么说,老子“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这句话还是说的太绝对了。因为老子本人在整个《道德经》中虽然没有清楚的说明“道”究竟是什么,但他本人对“道”还是很明白的,只不过是“道,不可道”,即“道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只能说,老子本人是知道“道”是什么,但用语言和文字却很难表达清楚,但老子却还是不厌其烦的翻来覆去的从各个角度、举各种例证、做很多比喻去解释究竟什么是“道”。因此,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本章开篇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去“望文生义”,这就是没有理解老子深刻的思想精髓。因此,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感觉到用“知者亦言、言者亦知”来形容老子对“道”的理解和说教倒是再合适不过了。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