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四零《道德经·第四十五章》(2)

2024-09-30 15:54:10

【4】再看后面这“三个大”,即“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老子类似的语句在第四十一章中也出现过,即:“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老子在第四十一章想要说明的是:“上士”眼中悟到的和“下士”眼中看到的不是一回事。比如,“明道若昧”的意思是:智者认为,道是深邃而无所不在的,晦暗晦涩是“道”的一个特色,但一般人理解不了,他们总感觉到“道”应该是光明的怎么能是晦暗的呢。再比如,“进道若退”的意思是:智者认为,以退为进是一种智慧的策略,但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他们总感觉到明明是要向前走为什么却要往后退呢。还比如,“夷道若纇”的意思是:智者认为,看似平坦的大道其实是崎岖不平的,但是一般人理解不了,对此他们既看不到也感觉不出来,所以他们总认为“道”应该是平坦的怎么会存在有很多颗粒呢。简单来说就是:悟道的上士看到的是道的晦暗、采取的是迂回战术、感悟到的道的崎岖;而愚笨的下士只能从中看到“道”的光明、向前、和平坦。(2)顺着这个思路,对老子在本章所要表达的后面“三个大”的意思可以做如下理解。首先要说明的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指的是“人”而不是“物”。这样,第一,关于“大直若屈”。意思是说,那些率直的智者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看到的是憋屈或窝囊,但最终证明这些智者所做之事是正确的。这就类似于第四十一章讲的“进道若退”。第二,关于“大巧若拙”。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做事一板一眼,看起来很笨拙,但是到了最后都会取得成功。不过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却是那样的愚蠢木讷。第三,关于“大辩若讷”。意思是说,真正有雄才善辩的人轻易不出言表态,但是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却是那样的嘴笨口拙。从这三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意思是说:那些笨拙的人看不到内在的率真而只能看到表面的憋屈;看不到内在的机巧而只能看到表面的笨拙;看不到内在的雄才而只能看到表面的木讷。【5】在第四十一章中出现过一个词叫“大白若辱”。它的意思和本章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所讲的意思类似。说的都是:如果在空间上无限放大、在时间上无限追溯,天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白”、“大成”和“大盈”。在可见的范围内“白”完全有可能没有任何污垢存在。但当把“白”无限放大到无边无际的时候,其间就一定会有污垢的存在。同样的原理就是:当把“大成”无限放大的时候,就会出现缺陷而不会出现真正的圆满;当把“大盈”无限放大的时候,就会出现虚空而不会出现真正的充实。这正是老子不同于一般人的想象力和独有的视角而得出来的结论。也就是智者和愚者对万物的认识区别。只有智者才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一般人则只能停留在现状去观察去理解。2024.9.30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