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零一《道德经·第三十四章》(2)
2024-09-11 15:14:08
【3】对第三十四章的简单解释:(1)老子在本章开篇即提到了“大道”的概念。这个提法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曾经讲过。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在给“道”起名字的时候讲到:“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说,我把那个浑然一体说也说不清楚糊里糊涂就出现的东西勉强叫做“道”,更勉强一点的话就把它叫做“大”。所以,老子在本章一开始干脆就把它直接称之为了“大道”。这一直截了当的称谓其实在第十八章中也出现过,即“大道废,有仁义”。(2)老子在本章再一次讲到了“道”,但还是说不清楚它是什么,而只是再一次讲了“道”的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这句话简单明了,讲的是“道”像泛滥的洪水一样,无所不去无处不往。说明了在万事万物中“道”无处不在的原理。“道”的第二个特点是:“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类似这样的表述在《道德经》的其他篇章中也出现过多次:(1)比如在第二章谈论“圣人”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当是这样说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就是说,圣人们对待万物(人)的态度应该是:万物(人)要任由其自然生长发展对它们的需求不要推辞同时也不要人为地去进行干预。即使孕育了万物(人)也不要据为己有。即使帮助了万物(人)也不要自恃有功。即使成就了万物(人)也不要居功自傲。(2)在第十一章中也讲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3)在第五十一章中还说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4)在后面的第七十七章再一次提到:“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由此可见,老子对道、大道、玄德、圣人的要求是一致的。这说明,老子始终认为:真正悟道的圣人、具备玄德的圣人都应该具备这些特征,这就是要无私无欲的帮助万物而不要谋求干预万物统治万物,应该让万物任其自由发展。而这些也是“道”本身具有的特征。(3)随后,老子便总结到,正因为“道”是非常自然的而没有自己的任何想法,而且又无处不在,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道”非常小,小到至小无内。而又因为“道”非常宽宏大量可容纳万物,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道”又非常大,大到至大无外。这就是老子关于“道”的特点的又一次总结描述。2024.9.11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零一《道德经·第三十四章》(2)
【3】对第三十四章的简单解释:(1)老子在本章开篇即提到了“大道”的概念。这个提法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曾经讲过。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在给“道”起名字的时候讲到:“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说,我把那个浑然一体说也说不清楚糊里糊涂就出现的东西勉强叫做“道”,更勉强一点的话就把它叫做“大”。所以,老子在本章一开始干脆就把它直接称之为了“大道”。这一直截了当的称谓其实在第十八章中也出现过,即“大道废,有仁义”。(2)老子在本章再一次讲到了“道”,但还是说不清楚它是什么,而只是再一次讲了“道”的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这句话简单明了,讲的是“道”像泛滥的洪水一样,无所不去无处不往。说明了在万事万物中“道”无处不在的原理。“道”的第二个特点是:“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类似这样的表述在《道德经》的其他篇章中也出现过多次:(1)比如在第二章谈论“圣人”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当是这样说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就是说,圣人们对待万物(人)的态度应该是:万物(人)要任由其自然生长发展对它们的需求不要推辞同时也不要人为地去进行干预。即使孕育了万物(人)也不要据为己有。即使帮助了万物(人)也不要自恃有功。即使成就了万物(人)也不要居功自傲。(2)在第十一章中也讲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3)在第五十一章中还说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4)在后面的第七十七章再一次提到:“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由此可见,老子对道、大道、玄德、圣人的要求是一致的。这说明,老子始终认为:真正悟道的圣人、具备玄德的圣人都应该具备这些特征,这就是要无私无欲的帮助万物而不要谋求干预万物统治万物,应该让万物任其自由发展。而这些也是“道”本身具有的特征。(3)随后,老子便总结到,正因为“道”是非常自然的而没有自己的任何想法,而且又无处不在,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道”非常小,小到至小无内。而又因为“道”非常宽宏大量可容纳万物,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道”又非常大,大到至大无外。这就是老子关于“道”的特点的又一次总结描述。202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