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零二《道德经·第三十四章》(3)

2024-09-11 15:17:42

【4】关于“常无欲”。(1)这三个字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出现过,当时的原文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第一章中的“常无欲”指的是“人”,意思是当人在没有欲望的情况下去观察事物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或全部,而当人一旦有了某些想法再去观察同样事物的时候,便带有了成见而只能观察到事物的局部。或者说会把注意力放到这一事物的某些方面从而有了局限性。(2)而在本章讲的“常无欲”主要说的是“道”。因为“道法自然”,它服从的就是它自己,该干啥就干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它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说,“道”常无欲。【5】关于“可名于小”和“可名为大。”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二次说到了道“小”的话题。第一次是在第三十二章中,讲到“道常无名,朴。虽小.....”。这一句话讲了“道”的三个特点:第一,道没有名字;第二,道质朴原始;第三,道微细渺小。在本章讲道“小”的时候,是和“大”同时提到的。这里的“小”强调的是道的无处不在、少私寡欲、至小无内。这里的“大”强调的则是道的容纳万物、恢廓大度、至大无外。【6】关于“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种表达方式是老子比较喜欢的文风。(1)比如在第七章中讲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2)又比如在第二十二章讲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还有第二十四章中说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都是老子的一贯思想,即:“不刻意追求什么,反而能得到什么”、“主观想要达到什么,反而达不到”。这其实就是老子“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思想精髓。【7】总之,老子在本章强调的是“大道”无处不在的普遍性和本无私欲的自然性。正因为此,“道”才“能成其大”。【8】《道德经》第三十四章的经典名句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2024.9.11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