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九十九《道德经·第三十三章》(3)

2024-09-10 15:38:11

【4】现在看一下《黄帝内经》中关于“智”和“志”的解读。在《黄帝内经》的《灵枢·本神第八》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话的意思是:(1)天赋予我的,就叫“德”,比如阳光、雨露、盎然的生机等,都叫“德”。(2)地赋予我的,就叫“气”。比如大地、万物、河川等,都叫“气”。(3)无形的天德之生机和有形的地气之精气相互结合、搏击而生,赋予了我们生命。(4)最初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精”。有了这种“精、气、神”的精,就具备了新生命形成的基础。“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从阴阳的角度看,精属于“阴”。(5)阴阳中最精华的部分相互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神”,这个神就是“生命之神”。(6)跟随神的出没而出没的叫“魂”。中医上讲,魂在的时候,人们是没有感觉的,只有当魂不在的时候,人们才会有了感觉。比如失眠、梦游等行为,都是魂不守舍、心不藏神、魂随着神漫游的一种结果。(7)“神”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得,“精”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随着神而运行的叫做“魂”,随着精运行的则叫“魄”。神和精是相对应的、魂和魄是相对应的,它们是阳和阴的关系。魂是神的层面,魄是身体的层面,所以,通常我们叫“体魄”,而不叫“体魂”。(8)对于外界的事物认真观察、去接受、能胜任、敢担当的,就叫做“心”。认真对待某些事情,就叫“用心”,如果是相反的行为,那就叫“不用心”。(9)心里有所想但是还没有最后决定下来的那个心态,只停留在追忆、记忆层面的心理活动,就叫“意”。比如我们说的“意向书”,就是有了想法、但不是最后拍板的合同,还有改变的余地,这就叫“意”。像“临时起意”、您“意下如何”等,就是这个意思。(10)这个临时起的“意”,经过反复考虑、留存、并确定下来了,这就叫做“志”。我们说树雄心、立大志,意志坚强,都是这个志,意思是再也不会改变了。“矢志不渝”,表示的就是永不变。像“意志坚强”这个词就是具体指的从“意”到“志”的一个越来越坚定的过程。(11)围绕已经确定的志向目标,为如何实现这一步目标而反复考量、分析、比较的行为,就叫“思”,即思考的思。(12)把以后的事情、未来发展的态势,进行认真反复对比、斟酌的,叫做“虑”。这里主要指的是对于未来的思考。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是“没有远虑,必有近忧”。(13)经过缜密的思考、反思、研究、分析,然后做出决定的行为,那就叫做“智”,智慧的智。可见,《黄帝内经》在这里,把“智”和“志”界定的非常清楚,即:经过深思熟虑选择某一方案靠的是“智”,而下定决心做出选择这一方案靠的则是“志”。另外,古典中医认为,上述所讲的这“神魂魄意志”,被认为是人体内五脏所藏之神,其中“肾藏精,精舍志,肾藏志”。这里的“舍”就是“宿舍”的“舍”,即住所的意思。肾为先天之本,先哲们把“志”藏在肾里,可见对“志”的重视程度。换句话说就是,最后下定决心靠的是“肾”,只有身体健康、肾气十足才能持之以恒、矢志不渝,也才能表现出远大的志向。这就是古典中医关于“智”和“志”的经典解读。【5】总之,老子在本章强调的是:要明辨事理、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知足常乐、要做到持之以恒。说到底,还是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瞎折腾。【6】《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的经典名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2024.9.10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