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四十六《道德经·第十六章》(2)

2024-08-24 17:02:24

 3】对第十六章的简单解释:(1)本章一开篇就讲了两个重要字词,一个是“虚”,一个是“静”。应该说,这两个字在老子的笔下或者说在道教中都有着它们特殊的含义。“虚”讲的是清心寡欲、简朴单纯。“静”讲的是精神专注、宁静致远。这两者都属于一种“境界”,但都是一种可以依靠主观努力和内心修炼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开篇即说:真要想达到“虚”的境界就一定要虚到极致;真要想守到“静”的境界就必须要守到彻底。一个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彻悟”,才能看透万物变化的本质,才能掌握万物生长壮老矣的循环往复过程及其规律。(2)本章的第二段说明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即:万物必将重新回到其各自的出发点;之后,开始下一轮回的生长。这一种自然过程属于一种常态。如果一个人连这个常态规律都不懂,那他就会妄加作为最终会遇到凶险。如果一个人懂得了这个常理,对待万物的态度就会变得非常宽容,继而就会更加公平公正的看待一切,由此,视野就会变得开阔、视角就会变得更加全面。(3)本章的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了:保持宽容、力求公正、做事周全,这些都是顺应自然符合天意的。符合天意本身就是符合了“道”,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这条自然之道是亘古不变的。谁掌握了这个道、顺应了这个道,谁就终生不会遇到灾祸。即“没身不殆”。2024.8.24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