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四十七《道德经·第十六章》(3)
2024-08-24 17:03:46
【4】本章从“虚”和“静”这两个字开始讲起。“虚”字通常的含义指的是空无、什么也没有、很少、羸弱等。在这里主要指的“想法很少”清心寡欲的意思。“致虚极”,就是说要达到极致的“清心寡欲”,即想法越少越好、最好是什么想法也没有。其实,在《道德经》中一共出现过五次“虚”,不过是在各自的语境下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此处讲的“虚”不是指的“什么也没有”,而是指的“什么想法也不要有”。这就是老子在这一章讲的“虚”的含义。说明一下,《道德经》中的“虚”和《黄帝内经》中讲的“虚”并不是一回事。中医主要是从“虚弱”的角度说的“虚证”,即因“虚”而患有的一种疾病。具体指的就是“正气不足”。在《黄帝内经》的《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中明确说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的“虚”主要指有“四大虚”,即: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事实上,《黄帝内经》中“虚”的内容十分丰富,但都没有“清心寡欲”的意思。【5】本章讲的“静”,要比安静、清静的意思更深一个层次。它侧重于对“内心”的描述。所以本章所讲的“静”,主要讲的是“守静”和“宁静”。这和古典中医中讲的“静”也不一样。古典中医中所说的“静”,其含义非常丰富,除了在很少的场合指的是“内心的静”之外,在更多情况下则是指的“动静的静”。【6】总之,本章主要讲的是老子心目中的或者说是道家的“虚”和“静”。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观察到万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就必须首先要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位,达到“虚极静笃”的程度才行。这其实也就是《道德经》第一章所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7】《道德经》第十六章的经典名句是:“致虚极,守静笃”。2024.8.24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四十七《道德经·第十六章》(3)
【4】本章从“虚”和“静”这两个字开始讲起。“虚”字通常的含义指的是空无、什么也没有、很少、羸弱等。在这里主要指的“想法很少”清心寡欲的意思。“致虚极”,就是说要达到极致的“清心寡欲”,即想法越少越好、最好是什么想法也没有。其实,在《道德经》中一共出现过五次“虚”,不过是在各自的语境下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此处讲的“虚”不是指的“什么也没有”,而是指的“什么想法也不要有”。这就是老子在这一章讲的“虚”的含义。说明一下,《道德经》中的“虚”和《黄帝内经》中讲的“虚”并不是一回事。中医主要是从“虚弱”的角度说的“虚证”,即因“虚”而患有的一种疾病。具体指的就是“正气不足”。在《黄帝内经》的《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中明确说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的“虚”主要指有“四大虚”,即: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事实上,《黄帝内经》中“虚”的内容十分丰富,但都没有“清心寡欲”的意思。【5】本章讲的“静”,要比安静、清静的意思更深一个层次。它侧重于对“内心”的描述。所以本章所讲的“静”,主要讲的是“守静”和“宁静”。这和古典中医中讲的“静”也不一样。古典中医中所说的“静”,其含义非常丰富,除了在很少的场合指的是“内心的静”之外,在更多情况下则是指的“动静的静”。【6】总之,本章主要讲的是老子心目中的或者说是道家的“虚”和“静”。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观察到万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就必须首先要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位,达到“虚极静笃”的程度才行。这其实也就是《道德经》第一章所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7】《道德经》第十六章的经典名句是:“致虚极,守静笃”。202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