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四十五《道德经·第十六章》(1)

2024-08-24 17:00:33

 1】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一个清心寡欲到极点的人,就是“虚”到了极致,这叫“致虚极”。一个精神专注到极点的人,就是“静”到了彻底,这叫“守静笃”。我就是凭借这种“虚极静笃”

的方法和态度对万物的生成生长加以观察的。所以,我从中感悟到了它们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2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还是要叶落归根,回归到原来的出发点。(

3)一切回归到出发点、复归到原来的状态就叫“静”。即“归根曰静”。在真正进入了“静”的状态以后,又会再次复活,这就是“静曰复命”。(4)这种由“静”到复活的变化,是一种常态。所以说“复命曰常”。(5)懂得了这样一个永恒不变的循环往复的道理,算是一种明智,是一种明白事理的表现。这就是“知常曰明”。(6)但是,如果不懂的这样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就难免胡作非为、轻举妄动,最终必定会招来祸害。即“不知常,妄作凶”。(7)另外,如果真的明白了这样一个常理,那就会变得十分宽容。即“知常容”。(8)当你学会了包容以后,对待万物就会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即“容乃公”。9)当你用公正的眼光看待万物的时候,便会更加全面的看待一切,做事也会更加周全、不偏不倚。即“公乃全”。(10)看事全面和做事周全的态度是符合自然顺其自然的一种表现。即“全乃天”。(11)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就是规律、就是“道”。所以,“天乃道”。12)这个“道”之理显然是亘古不变的。这就叫“道乃久”。(13)谁掌握了这个道理、谁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不会失败、就不会碰到什么麻烦,一生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即“没身不殆”2024.8.24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