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三十八《道德经·第十三章》(3)
2024-08-21 15:07:08
【4】有必要解释一下本章所讲的“惊”。老子在这里为什么独选取“惊”而不用其他字词呢。先看一下《黄帝内经》中对“惊”的解读。古典中医认为,人有七情,指的是“怒喜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在通常情况下,为了和“五行”对应,往往只讲“五志”,即怒喜思悲恐。在这里,把“忧思”归为思,把“恐惊”归为恐。古典中医进一步认为,这“五志”和“五脏”是相对应的。在《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明确指出,它们的关系是“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悲,肾志为恐”。这就是说,人们遇到愤怒影响到的是肝气,遇到喜事影响到的是心气,遇到忧思影响到的是脾气、遇到伤悲影响到的是肺气,遇到惊恐影响到的是肾气。在《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中又讲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古典中医进一步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又可以化血,精血同源,所以有“血之源头在于肾”的说法。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惊恐直接影响到的是肾气。第二,惊恐直接的结果会导致气下和气乱,气下气乱的表现只能是惊愕惊恐惊慌惊吓。第三,在五脏中,只有肾为先天之本。显然,老子在这里既抓住了五脏的根本,又抓住了情志的要害。因此,在“宠辱若...”中,只挑选了“惊”而不是怒、喜、思、悲等其他情志。倘若这里的“惊”被置换成其他任何一个情志字,都不足以表达老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从这里也可以推断出,“宠辱若惊”的惊,并没有“惊喜”的意思,也就是没有那种受到宠爱就惊喜的感觉。【5】本章主要讲的是“荣与辱”的问题。强调的是,不要过分看重“得与失”这个“大患”,而应该做的是重视自己的身体和珍惜他人的生命。这才是“人间正道”。【6】《道德经》第十三章的经典名句是“宠辱若惊”。2024.8.21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三十八《道德经·第十三章》(3)
【4】有必要解释一下本章所讲的“惊”。老子在这里为什么独选取“惊”而不用其他字词呢。先看一下《黄帝内经》中对“惊”的解读。古典中医认为,人有七情,指的是“怒喜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在通常情况下,为了和“五行”对应,往往只讲“五志”,即怒喜思悲恐。在这里,把“忧思”归为思,把“恐惊”归为恐。古典中医进一步认为,这“五志”和“五脏”是相对应的。在《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明确指出,它们的关系是“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悲,肾志为恐”。这就是说,人们遇到愤怒影响到的是肝气,遇到喜事影响到的是心气,遇到忧思影响到的是脾气、遇到伤悲影响到的是肺气,遇到惊恐影响到的是肾气。在《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中又讲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古典中医进一步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又可以化血,精血同源,所以有“血之源头在于肾”的说法。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惊恐直接影响到的是肾气。第二,惊恐直接的结果会导致气下和气乱,气下气乱的表现只能是惊愕惊恐惊慌惊吓。第三,在五脏中,只有肾为先天之本。显然,老子在这里既抓住了五脏的根本,又抓住了情志的要害。因此,在“宠辱若...”中,只挑选了“惊”而不是怒、喜、思、悲等其他情志。倘若这里的“惊”被置换成其他任何一个情志字,都不足以表达老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从这里也可以推断出,“宠辱若惊”的惊,并没有“惊喜”的意思,也就是没有那种受到宠爱就惊喜的感觉。【5】本章主要讲的是“荣与辱”的问题。强调的是,不要过分看重“得与失”这个“大患”,而应该做的是重视自己的身体和珍惜他人的生命。这才是“人间正道”。【6】《道德经》第十三章的经典名句是“宠辱若惊”。202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