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280】《难经》54~57难

2023-12-24 09:11:04

《五十四难》只讲了一个结论,即:脏病难治、腑病易治。其理由是:脏病的传递规律是“传所克之脏”;腑病的传递规律是“传所生之腑”。

《五十五难》主要厘清了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积”、一个是“聚”,延伸到病证就是,一个是属阴的“积证”、一个是属阳的“聚证”。古中医中把由气滞血瘀形成的“肿块”叫做“痞块”,或者“癥瘕”。但是先人们又把这几个要素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这就是:常常是把“积、癥、块”看作是一类,即都为属阴的血瘀肿块;把“聚、瘕、痞”看作是一类,即都为属阳的气滞肿块。关于本难提及的“积聚”病证,在《黄帝内经》的《灵枢·五变第四十六》篇中有所提及。

《五十六难》主要讨论了五脏的“积病”问题。本难说明,每一脏都会因为邪气积聚在一起久聚不散而引发疾病。古圣贤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症、和病传方式,把五脏积聚在一起的邪气给予了不同的称谓。其中:肝积叫“肥气”;心积叫“伏梁”;脾积叫“痞气”;肺积叫“息贲”;肾积叫“贲豚”。本难所讲内容在《黄帝内经》里《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中有过论述。此外,《黄帝内经》对伏梁息贲等概念在其他篇章中也有论述,不过指向有所不同。

《五十七难》主要讨论了什么是“五泄”的问题。这“五泄”指的是: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和大瘕泄。其中,“大瘕泄”又叫做“后重”。本难所讲的“五泄”证候在《黄帝内经》中的有关篇章中均有所论述。比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所说的“飧泄”和“濡泻”;在《素问·金医真言论篇第四》中所说的“洞泄”;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所说的“鹜溏”等,指的都是这“五泄”的相关内容。2023.12.24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