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854】关于《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023-06-19 09:40:23
薰医草【3854】关于《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先看本篇的题目。“调”就是调理、调和、调整的意思。“经”就是人体的经络、经脉。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由经络经脉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正常的气血必须通过它们来沟通运行、而非正常的邪气也会通过它们来传递输导。所以,对它们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调理。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关于人体经络和经脉如何调理的文章”。【2】本篇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论断,即:神、气、血、形、志这五种五脏所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神志”有的有余、有的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气”的差异所致。【3】本篇第一次非常详细的描述了五脏之气有余和不足的具体表现:(1)心神有余的表现是不停地大笑;不足的表现是多愁善悲。(2)肺气有余的表现是咳喘气逆;不足的表现是气短少气。(3)肝血有余的表现是容易发怒;不足的表现是胆小恐惧。(4)脾形有余的表现是腹部胀满;不足的表现是四肢无力。(5)肾志有余的表现是腹胀飧泄;不足是四肢厥冷。【4】本篇再一次提到了“虚证”和“实证”的问题。这就是:邪气有余就是实证、正气不足就是虚证。并由此推断出:(1)气足血不足、或者血足气不足的,就叫虚证。(2)气血都混杂在一起且亢盛的,就叫实证。【5】本篇讲的最著名的一段话是“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这句话的意思是:阳虚或者阴盛的人,都怕冷。阴虚或者阳盛的人,都怕热。【6】本篇还很具体的介绍了针刺时的注意事项:(1)针刺实证泻的时候,要和呼吸同步进出针,即:吸气的时候进针、呼气的时候出针。(2)针刺虚证的时候,要和呼吸逆行进出针,即:呼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出针。【7】本篇第一次提出了两种针刺方法的概念:一种是“缪刺法”,一种是“巨刺法”。两者都是指的左病刺右侧、或者右病刺左侧。区别是:针刺“络脉”的叫缪刺;针刺“经脉”的叫“巨刺”。【8】总之,本篇是对气血有余或不足引起的病变如何针刺经络的讨论。【9】本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大约有2430字左右。【完】2023.6.12
薰医草【3854】关于《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薰医草【3854】关于《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先看本篇的题目。“调”就是调理、调和、调整的意思。“经”就是人体的经络、经脉。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由经络经脉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正常的气血必须通过它们来沟通运行、而非正常的邪气也会通过它们来传递输导。所以,对它们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调理。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关于人体经络和经脉如何调理的文章”。【2】本篇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论断,即:神、气、血、形、志这五种五脏所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神志”有的有余、有的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气”的差异所致。【3】本篇第一次非常详细的描述了五脏之气有余和不足的具体表现:(1)心神有余的表现是不停地大笑;不足的表现是多愁善悲。(2)肺气有余的表现是咳喘气逆;不足的表现是气短少气。(3)肝血有余的表现是容易发怒;不足的表现是胆小恐惧。(4)脾形有余的表现是腹部胀满;不足的表现是四肢无力。(5)肾志有余的表现是腹胀飧泄;不足是四肢厥冷。【4】本篇再一次提到了“虚证”和“实证”的问题。这就是:邪气有余就是实证、正气不足就是虚证。并由此推断出:(1)气足血不足、或者血足气不足的,就叫虚证。(2)气血都混杂在一起且亢盛的,就叫实证。【5】本篇讲的最著名的一段话是“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这句话的意思是:阳虚或者阴盛的人,都怕冷。阴虚或者阳盛的人,都怕热。【6】本篇还很具体的介绍了针刺时的注意事项:(1)针刺实证泻的时候,要和呼吸同步进出针,即:吸气的时候进针、呼气的时候出针。(2)针刺虚证的时候,要和呼吸逆行进出针,即:呼气的时候进针、吸气的时候出针。【7】本篇第一次提出了两种针刺方法的概念:一种是“缪刺法”,一种是“巨刺法”。两者都是指的左病刺右侧、或者右病刺左侧。区别是:针刺“络脉”的叫缪刺;针刺“经脉”的叫“巨刺”。【8】总之,本篇是对气血有余或不足引起的病变如何针刺经络的讨论。【9】本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大约有2430字左右。【完】20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