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828】关于《咳论篇第三十八》
2023-06-14 09:28:23
薰医草【3828】关于《咳论篇第三十八》
【1】先看本篇的题目。(1)“咳”就是“咳”、“咳嗽”。本篇就是“关于咳的讨论”。(2)《咳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集中讲述“咳”的一篇文章,虽然《内经》在其他篇章中也有零散解释,但是,集中起来专门论述“咳”的论文,只此一篇。【2】本篇第一次非常经典的提出了一条关于“咳”的论断,这就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五脏六腑都可以引起咳嗽,而并不仅仅是只有肺脏才会引起咳嗽。【3】本篇第一次提出了这样几个概念: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其原理是,在春夏长夏秋冬对应的肝心脾肺肾的五脏,受寒之后传递给肺脏,就是相应的“五脏咳”。其实,准确的说,五脏本身“不会咳嗽”,它们是感受寒邪以后成为引发咳嗽的导火索,它们必须通过肺脏“去表现咳嗽”。所以,中医还有一句名言,叫做“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4】本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提示,即“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这句话是说,在受到外部寒邪的同时、如果再饮用寒食,肺脏就会受到寒邪的内外夹击,此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肺咳”。【5】本篇还有一句话经典论断:“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这句话是说,很多咳嗽,都和寒邪“聚”在胃、随之对肺脏产生影响有关。【6】还有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问题也需要在此说明一下。中医理论认为,几乎所有疾病的变化规律都是由表及里、由六腑转为五脏、由轻症演变为重症。但是,只有这一篇提到的“咳”证,是“由脏向腑转变”。这也就是本篇所提到的,“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也就是:(1)脾咳的时间长了,就会传变给胃。(2)肝咳的时间久了,胆就会受到牵连。(3)肺咳的时间久了,会令大肠生变。(4)心咳的时间久了,就会牵连到小肠。(6)肾咳的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膀胱。由脏向腑的传递路径是“脏腑相表里”关系的传递。【7】总之,本篇主要是对“咳”的讨论,但不是对“咳嗽”的讨论。中医认为,咳是有声无痰、嗽是有痰无声。【8】本篇的经典金句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9】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只有570字左右。【完】2023.6.6
薰医草【3828】关于《咳论篇第三十八》
薰医草【3828】关于《咳论篇第三十八》
【1】先看本篇的题目。(1)“咳”就是“咳”、“咳嗽”。本篇就是“关于咳的讨论”。(2)《咳论》是《黄帝内经》中专门集中讲述“咳”的一篇文章,虽然《内经》在其他篇章中也有零散解释,但是,集中起来专门论述“咳”的论文,只此一篇。【2】本篇第一次非常经典的提出了一条关于“咳”的论断,这就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五脏六腑都可以引起咳嗽,而并不仅仅是只有肺脏才会引起咳嗽。【3】本篇第一次提出了这样几个概念: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其原理是,在春夏长夏秋冬对应的肝心脾肺肾的五脏,受寒之后传递给肺脏,就是相应的“五脏咳”。其实,准确的说,五脏本身“不会咳嗽”,它们是感受寒邪以后成为引发咳嗽的导火索,它们必须通过肺脏“去表现咳嗽”。所以,中医还有一句名言,叫做“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4】本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提示,即“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这句话是说,在受到外部寒邪的同时、如果再饮用寒食,肺脏就会受到寒邪的内外夹击,此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肺咳”。【5】本篇还有一句话经典论断:“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这句话是说,很多咳嗽,都和寒邪“聚”在胃、随之对肺脏产生影响有关。【6】还有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问题也需要在此说明一下。中医理论认为,几乎所有疾病的变化规律都是由表及里、由六腑转为五脏、由轻症演变为重症。但是,只有这一篇提到的“咳”证,是“由脏向腑转变”。这也就是本篇所提到的,“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也就是:(1)脾咳的时间长了,就会传变给胃。(2)肝咳的时间久了,胆就会受到牵连。(3)肺咳的时间久了,会令大肠生变。(4)心咳的时间久了,就会牵连到小肠。(6)肾咳的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膀胱。由脏向腑的传递路径是“脏腑相表里”关系的传递。【7】总之,本篇主要是对“咳”的讨论,但不是对“咳嗽”的讨论。中医认为,咳是有声无痰、嗽是有痰无声。【8】本篇的经典金句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9】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只有570字左右。【完】20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