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817】关于《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下)

2023-06-12 20:19:21

薰医草【3817】关于《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下)

7本篇第一次详细的解释了“脾不得独主于时”的问题。中医理论中,肝心肺肾和春夏秋冬相对应。只有脾,是和“长夏”相对应。本篇详详细细的解释了脾和长夏的对应情况。这就是:(1)因为脾脏的作用是使得胃中的水谷精微之气布达昭著于全身。它就像大地遵循着天地运行的规律一样使得万物自然生长。因此,从上到下、从头到脚,脾就不可能只是管理人体的某一个部位;从春到夏到秋到冬,脾也不可能只主管一个季节。(2)因为脾属土,又位于中央,所以,每个季节中就都有土的“影子”。这样,脾主的时令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十八天。(3)也就是说,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72天,脾主的是长夏,也有72天。不过,这个长夏的72天分成了四个18天,这18天在每个季节的最后。也可以说,是指立春日、立夏日、立秋日、立冬日之前的18天。(4)结论就是:脾不是单独的“主管”某一个连续性的季节,而是分阶段的主管对应的“长夏”季节。【8】总之,本文讲了这样几个问题:(1)太阴阳明,指的是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2)脾属于阴脏,胃属于阳腑。从五行上讲,两者都“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3)胃病一般是实证、脾病一般是虚证。(4)外邪侵袭往往引起胃病、饮食不节起居失调往往引起脾病。(5)胃病通常发烧、睡不着。脾病通常胃脘腹胀、或者飧泄。(6)喉负责的是呼吸、咽负责的是吞咽。“咽喉”是两个不同的器官,具有着不同的功能。(7)阳邪来的时候,人体的上部先受害。阴邪来的时候,人体的下部先受害。【7】本篇的经典金句是:1)“太阴阳明为表里”。(2)“阳道实,阴道虚”。(3)“喉主天气,咽主地气”。(4)“脾病而四肢不用”。5)“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8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约580字左右。【完】2023.6.4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