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815】关于《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2023-06-11 09:30:48
薰医草【3815】关于《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先看一下题目。“虚”就是虚证;“实”就是实证。“通评虚实论”简单的解释就是:通篇对虚证和实证的评论。【2】本文是《黄帝内经》中第一次对“虚”和“实”做出准确定义文篇。这就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句话对后世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经典规定,即:当人体中邪气占有上风的时候,就叫“实证”;当人体中正气虚衰不足的时候,就叫“虚证”。这句话完整的理解应该是:(1)有正气、但邪气更盛,那就是实证;(2)邪气少,但正气更衰,那就叫虚证。(3)所以,一般说来,年轻人实证多;老年人虚证多。【3】本篇很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气虚”的指向以及“气逆”的主要症状。(1)气虚,主要说的是肺气虚。(2)气逆,主要表现是腿脚发凉。【4】此外,关于“死”的问题,这里再说一次。在《黄帝内经》中经常会使用“死”这个字,比如,本文讲到的“当其时则死”;还比如说“发热、齿干、心烦、腹满,死”;“体寒、汗出、寒战、厥冷、腹满,死。”。这些地方说的“死”,并不是说的真正的“死亡”,而是一种对“病重的相当厉害”的表达。据圆光大学校韩医学专门大学院沈贤娥等四位学者的研究,《黄帝内经》里面出现过495次“死”字。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表达的是“和死亡的程度一样”、“失去了知觉,像死了一样”、“不省人事”等意思。【5】本篇中出现过一次“错简”。错简的意思是古代书籍是以竹简按次串联编排而成。如果竹简前后次序不知道在什么年代被搞错乱了,这种现象就叫“错简”。本文中被医古文专家认定是“错简”的一句话是:“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因为这句话和前后文“前言不搭后语”。【6】总之,本篇从“虚实”讲起,介绍了很多有关针刺的知识和针刺必须遵循的原则。【7】本篇的经典金句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8】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约1250字左右。【完】2023.6.4
薰医草【3815】关于《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薰医草【3815】关于《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先看一下题目。“虚”就是虚证;“实”就是实证。“通评虚实论”简单的解释就是:通篇对虚证和实证的评论。【2】本文是《黄帝内经》中第一次对“虚”和“实”做出准确定义文篇。这就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句话对后世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经典规定,即:当人体中邪气占有上风的时候,就叫“实证”;当人体中正气虚衰不足的时候,就叫“虚证”。这句话完整的理解应该是:(1)有正气、但邪气更盛,那就是实证;(2)邪气少,但正气更衰,那就叫虚证。(3)所以,一般说来,年轻人实证多;老年人虚证多。【3】本篇很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气虚”的指向以及“气逆”的主要症状。(1)气虚,主要说的是肺气虚。(2)气逆,主要表现是腿脚发凉。【4】此外,关于“死”的问题,这里再说一次。在《黄帝内经》中经常会使用“死”这个字,比如,本文讲到的“当其时则死”;还比如说“发热、齿干、心烦、腹满,死”;“体寒、汗出、寒战、厥冷、腹满,死。”。这些地方说的“死”,并不是说的真正的“死亡”,而是一种对“病重的相当厉害”的表达。据圆光大学校韩医学专门大学院沈贤娥等四位学者的研究,《黄帝内经》里面出现过495次“死”字。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表达的是“和死亡的程度一样”、“失去了知觉,像死了一样”、“不省人事”等意思。【5】本篇中出现过一次“错简”。错简的意思是古代书籍是以竹简按次串联编排而成。如果竹简前后次序不知道在什么年代被搞错乱了,这种现象就叫“错简”。本文中被医古文专家认定是“错简”的一句话是:“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因为这句话和前后文“前言不搭后语”。【6】总之,本篇从“虚实”讲起,介绍了很多有关针刺的知识和针刺必须遵循的原则。【7】本篇的经典金句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8】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篇约1250字左右。【完】20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