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666】《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六十一。
2023-05-03 17:52:29
薰医草【3666】《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六十一。
【1】原文:“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2】黄帝继续说:先生你说过,初之气在立春之前就开始了,四之气在立秋之前就开始了;三之气在立夏之后才到来,六之气在立冬之后才到来。这些关系我已经明白了。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司天和在泉这六气在来回往复的过程中,主管某一时令的主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怎么样的补泻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岐伯回答说:(1)在上是司天之气、在是在泉之气,上和下在不同的时令都有不同的“气”所主,所以说,补泻的原则就是要“随其攸利”,即顺应上下之气的偏好进行药物的选择。以此确定药物的药性,这才是如何使用补泻药的关键所在。比如对于厥阴风木之气,就用酸泻和辛补的办法。这就叫“正其味”。对于左右间气的适应原则,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2)正如《大要》所说:少阳相火主气的时候,先用甘味药物缓和火气用以泻、再用咸味药物柔顺火气用以补。阳明燥金主气的时候,先用辛味药物宣发凉气用以泻、再用酸味药物柔顺燥气用以补。太明寒水主气的时候,先用咸味药物增强寒气用以泻、再用苦味药物柔顺凉气用以补。厥阴风木主气的时候,先用酸味药物收敛风气用以泻、再用辛味药物柔顺木气用以补。少阴君火主气的时候,先用甘味药物缓和火气用以泻、再用咸味药物柔顺火气用以补。太阴湿土主气的时候,先用苦味药物祛除湿气用以泻、再用甘味药物缓和土气用以补。除了以上这些“补泻”之方法以外,还有就是,再采用一些辅佐的药物促使六气发挥更好的作用、进而有助于万物的生化成长。比如对于过旺的火气就要多用水性药物、对于火气不及就要资助以木性药物。这种借用药物对六气引发的疾病进行矫正和补泻,就叫做“得气”。2023.4.27
薰医草【3666】《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六十一。
薰医草【3666】《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六十一。
【1】原文:“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2】黄帝继续说:先生你说过,初之气在立春之前就开始了,四之气在立秋之前就开始了;三之气在立夏之后才到来,六之气在立冬之后才到来。这些关系我已经明白了。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司天和在泉这六气在来回往复的过程中,主管某一时令的主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怎么样的补泻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岐伯回答说:(1)在上是司天之气、在是在泉之气,上和下在不同的时令都有不同的“气”所主,所以说,补泻的原则就是要“随其攸利”,即顺应上下之气的偏好进行药物的选择。以此确定药物的药性,这才是如何使用补泻药的关键所在。比如对于厥阴风木之气,就用酸泻和辛补的办法。这就叫“正其味”。对于左右间气的适应原则,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2)正如《大要》所说:少阳相火主气的时候,先用甘味药物缓和火气用以泻、再用咸味药物柔顺火气用以补。阳明燥金主气的时候,先用辛味药物宣发凉气用以泻、再用酸味药物柔顺燥气用以补。太明寒水主气的时候,先用咸味药物增强寒气用以泻、再用苦味药物柔顺凉气用以补。厥阴风木主气的时候,先用酸味药物收敛风气用以泻、再用辛味药物柔顺木气用以补。少阴君火主气的时候,先用甘味药物缓和火气用以泻、再用咸味药物柔顺火气用以补。太阴湿土主气的时候,先用苦味药物祛除湿气用以泻、再用甘味药物缓和土气用以补。除了以上这些“补泻”之方法以外,还有就是,再采用一些辅佐的药物促使六气发挥更好的作用、进而有助于万物的生化成长。比如对于过旺的火气就要多用水性药物、对于火气不及就要资助以木性药物。这种借用药物对六气引发的疾病进行矫正和补泻,就叫做“得气”。202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