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2888】《灵枢·胀论第三十五》之四。
2022-09-06 10:03:07
薰医草【2888】《灵枢·胀论第三十五》之四。【1】原文:“【1】原文:“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2】岐伯接着说:六腑的胀病是这样的:(1)“胃胀病”的表现是:腹部胀满、胃脘疼痛、鼻子常常闻到有焦臭味,影响食欲、大便困难。(2)“大肠胀病”的表现是:肠鸣而痛。尤其在冬天,一旦受寒就会出现完谷不化的飧泄症状。(3)“小肠胀病”的表现是:小腹部胀满,牵引的腰部疼痛。(4)“膀胱胀病”的表现是:小腹部胀满、小便不通。(5)“三焦胀病”的表现是:皮肤间充满了胀气、用手轻轻触摸时会感到软而不坚。(6)“胆胀病”的表现是:胁下疼痛而胀满、口里面有苦味、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叹气、太息。【3】原文:“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4】岐伯接着说:(1)上述所说的这些五脏六腑的“胀病”,其病机和治法都是一样的。(2)只要是明确了气血运行的逆顺规律、针刺的方法运用得当、正确,那就行了。(3)但如果是虚证反而用泻法、实证反而用补法,那就会使得神气离去、邪气进来、正气丢失、真气就难以安定。这种粗制滥造的医术,只会使病人丧命。(4)如果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那就会使得神气内守、长此以往,正气就会逐渐补足进人体之所需。能做到这一点的医者,才可以称得上是“良工”。2022/9/5
薰医草【2888】《灵枢·胀论第三十五》之四。
薰医草【2888】《灵枢·胀论第三十五》之四。【1】原文:“【1】原文:“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2】岐伯接着说:六腑的胀病是这样的:(1)“胃胀病”的表现是:腹部胀满、胃脘疼痛、鼻子常常闻到有焦臭味,影响食欲、大便困难。(2)“大肠胀病”的表现是:肠鸣而痛。尤其在冬天,一旦受寒就会出现完谷不化的飧泄症状。(3)“小肠胀病”的表现是:小腹部胀满,牵引的腰部疼痛。(4)“膀胱胀病”的表现是:小腹部胀满、小便不通。(5)“三焦胀病”的表现是:皮肤间充满了胀气、用手轻轻触摸时会感到软而不坚。(6)“胆胀病”的表现是:胁下疼痛而胀满、口里面有苦味、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叹气、太息。【3】原文:“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4】岐伯接着说:(1)上述所说的这些五脏六腑的“胀病”,其病机和治法都是一样的。(2)只要是明确了气血运行的逆顺规律、针刺的方法运用得当、正确,那就行了。(3)但如果是虚证反而用泻法、实证反而用补法,那就会使得神气离去、邪气进来、正气丢失、真气就难以安定。这种粗制滥造的医术,只会使病人丧命。(4)如果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那就会使得神气内守、长此以往,正气就会逐渐补足进人体之所需。能做到这一点的医者,才可以称得上是“良工”。20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