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番薯307
番薯30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051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在高中回头看:小学初中最应该做的四件事

(2024-05-01 23:13:29)
朋友的孩子今年初一,他说自己最近在考虑一个问题:站在高中的角度看,初中最应该做好哪些事?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朋友的考虑比较长远。对于初中的学习,许多人都是着眼中考进行考虑,目标只是在中考里考出好成绩,但大多数人都忘了中考虽然重要,但高考更重要。

 

初中是高中的基础,高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初中。从初中开始,就尽力为高中学习做好铺垫,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我告诉朋友:这道题我会。虽然我只是个数学老师,而你的问题是关于所有学科,但因为我经常和刚上大学的freshmen聊他们对中高考的感悟,而且我二十年来前曾给许多孩子当过高中的数理化家教,所以我的建议应该比较接地气。


我把这些学生的感悟,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教学经验,总结成了今天的文章,希望能给您一点的启发。





感悟一:数学物理必须培优。



初中的数学物理相对比较简单,中考要求也比较低。但你也知道,许多初中数学物理挺好,中考成绩接近满分的孩子,一到高中就发现自己变成了数学物理困难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初中学得太浅。



学得太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当其冲是初高中教材脱节,这一点在数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受义务教育减负的影响,以前初中要求掌握的许多知识点和技巧,现在都已经不做要求。但初中减负了,高中并没有跟着变化,导致的结果是对减掉的这部分知识,高中老师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而学生却几乎不懂,造成夹生饭的现象出现。

对初高中数学教材脱节的这部分内容,我以前曾经写文章专门总结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观看。(相关阅读:大盘点,那些初中老师不教而高中却急需的知识)

 

学得太浅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做题难度不够深。自从毕业考和中考两考合一之后, 近几年的中考题普遍比较简单,相应的日常练习题也简单了不少。

许多基础够不扎实的孩子,在高一开始会出现成绩大幅滑坡,主要原因就是初中学得太浅。

对此我的建议是:初中时对数学物理绝对不能只满足校内的框架和要求,最好能进行拓展培优,重点是数学的因式分解、代数式计算、二次方程和函数、物理的电学与力学。

 

 二是别每科都用题海战术。
初中的生物历史地理和道法,有不少省市直接计入中考成绩,所以许多孩子对这些科目也采用了题海战术。在我看来,这几个科目虽然也需要理解,但主要靠背诵,即便是刷题,其实也只是在变相背诵。

题海战术效果是不错,缺点是占用的时间太多。初中的时间本就很有限,一定要注意效率,对生物历史地理道法的题目,刷一点能适应考试就够了,刷题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数理化,这样才能把数理化学深学透。

 

三是尽量提前背单词。

对英语这门学科,初中的基础单词量是1500,高考的核心词汇量要求是3500,看起来差距不大,高中3年每年只要背不到700个单词就可以了,平均天不到两个单词。

是不是感觉很轻松?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只背高考要求的3500个核心单词,你会发现英语停留在110-120之间很难突破,因为每次考试都会有不少超纲单词。

要想突破这个瓶颈,方法是提升词汇量,高三前最好把六级要求的5500个单词都熟练背诵。但是高中时间非常紧张,所以背单词这事越早越好。

我的建议是:初三前最好把高考要求的3500个核心单词全背熟练,这样不仅可以对中考降维打击,而且还可以为高考做准备。

 

四是集中精力学语法。

当下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孩子都在提前学英语,有许多孩子的词汇量并不少,甚至练原版英语小说都看得很溜,但在校内的考试中却总是成绩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语法和固定搭配掌握得不熟练。

有位当英语老师的朋友告诉我,对初一学生来说,100个小时足够把英语语法学到高考无忧的水平。

所以我的建议是:初中时在寒暑假里集中一个月学语法,同样效果很明显。

 

最后,推荐一本化学的好书:《东大生化学元素笔记》,在化学教辅界,这是一本现象级的畅销书,短短几个月加印9次,风靡整个亚洲,是化学必备知识宝典,适用于初高中所有学生。

这套书好在哪?好就好在条理清晰讲述生动,逐一讲解各化学元素的基本知识。每个元素都配以精美的图片,讲述元素本身以及组成的常见物质的性质,一目了然,而且通过插图、专栏、小测试等形式加强记忆,所以强烈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