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初二回头看:普娃学小奥有两个大坑不能踩
(2024-05-01 23:16:06)这位朋友的儿子今年初二,很早就买好了学区房确定了初中,所以他儿子的小奥学得比较佛系,不像重庆其他小学生一样报了各种培训班忙于应试,而是由朋友自己带着学,用的是学而思秘籍,在小奥常见辅导书中属于难度中等的那种。
这位朋友特别擅长使用费曼学习法,碰到的所有问题都让儿子给自己讲清楚。有许多孩子在学习上对父母的话很抗拒,但朋友儿子不这样,他最大的优点是听话,父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点很让我们羡慕。
你也知道,费曼学习法最大的特点是能让学习者彻底掌握,所以朋友儿子的小奥基本功非常扎实,属于彻底学通了原理的那种。
朋友感慨地说:孩子能在初二升入重点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踏踏实实学小奥。
朋友说完这话之后,酒桌上话题就变成了小奥。近些年来,小奥无用论非常盛行,网上许多人都在说学小奥除了小升初之外就没啥用,所以当时在座的其他人都纷纷让朋友细说一下。
这位朋友属于自鸡的典范,本硕都就读于重庆某985大学,数学物理功底都很好,即便儿子已经上了初中,他还是坚持跟着儿子一起学,随时为儿子的学习提供支持,所以说起学习上的事情几乎是信手拈来。
朋友说:踏踏实实学小奥给儿子带来两大好处,一是思维上的的跃升,二是知识和技巧上的储备。
网上经常有人说“不是因为学了小奥才数学好,而是因为数学好才能学好小奥”。这句话听听也就罢了,千万不要因此就放弃了学小奥。对头部尖子生来说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对中等生的普娃来说就过于片面,因为在小奥的学习过程中,普娃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朋友觉得自己的儿子就是一个普娃,但通过对小奥的深入学习,尤其是深抠原理式的学习后,已经养成了遇到难题不退缩,想方设法从各个角度思考,不断试图把新问题和已经学会的问题联系起来的好习惯。
朋友儿子的这种好习惯,本质上就是一种思维的跃升。因为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是最重要的数学思维之一。整个数学大厦都是基于这种思维,一环套一环搭建而成。而不畏惧难题,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有许多孩子一看到不会做的题就想看答案,主要原因就是小学时满足于浅显的校内数学,没有养成深入琢磨难题的好习惯。
关于小奥中学到的知识与技巧,朋友很感慨地说:儿子上初中后学数学很轻松,主要靠小奥打下的底子。
把小奥计算题中的数换成换成字母,各种计算技巧就可以平移到初中,丝毫没有生涩感;把小奥中的行程问题学好了,初一的动点动角根本不是问题;小奥几何中的割补、平移、容斥、旋转等思想,可以无缝衔接到初中几何;学好小奥中计数问题的加乘原理和概率后,初中的统计与概率简直是小儿科……
图片
我猜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学初中数学?
对此我的回答是:孩子的大脑发育需要过程,大部分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前很难理解初中数学中那些抽象的东西,但是可以理解小奥中那些比较具体直观的知识,所以对普娃来说,五年级以前最好的办法是往深学,而不是提前学初中数学。等六年级开始,就可以放弃小奥提前学习初中知识。
从朋友的谈话中,我总结出了普娃学小奥需要避开的两个大坑:
一号坑是没有弄通原理只学了一堆套路。套路只是应试用的,原理才能有效提升。如果不懂原理只会套路,就连小奥计算中的裂项等基础技巧都很难平移到代数式的计算中,小奥就学了个寂寞,对初中数学帮助很小。
二号坑是浪费太多时间在数论和组合杂题上。按大类来分,小学奥数主要分为计数、数论、几何、计算、行程问题、应用题和组合杂题共七大类。这其中,数论和除计数之外的组合杂题在校内考试中很少出现,而且经常出现难题,所以普娃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两块,重点应该放在其他板块。
图片
写到这里,顺便说说小奥几大板块和后续学习的关系:
几何部分中,面积、角度、长度等与初中平面几何一脉相承,是平面几何的基础,体积、展开图能培养空间想象力,是立体几何的基础;
计算部分的内容中,数列计算是高中数列的基础,其它内容是基本功,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数学成绩;
行程问题和应用题,在物理、化学中经常用到;
计数问题是高中概率的基础,高考中出现的计数问题难度和小奥基本接近,甚至有时候比小奥还简单。
啰嗦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普娃在五年级前应该学点小奥,但应该重原理轻套路,有针对性地挑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