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处理一堂公开课及其反思

(2023-09-27 21:19:21)
重庆巴蜀中学 刘浪
处理一堂公开课及其反思

处理一堂公开课及其反思

印象中,有六七年没上过公开课了。虽然我的课堂向来公开,不时也有来听课的同事和领导,但广而告之名正言顺的公开课,真离我很久很远了。

公开课不好讲,那氛围,即便是一只讲台老鸟也会发怵,我认为,没有哪位老师上公开课不紧张。但悖论的是,有的时候,又怀念那种肾上腺素的感觉,尤其像我性格比较张扬,喜欢大场面,加之嘴皮子爱逞能,因而时常又想上公开课。而且似乎明白,上好一堂公开课,是对自己教学最好的成长。

我选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的《百家争鸣》这节课。

从动机上来说选这节课特别随意,头一天,也就是前天晚上10点才临时起意。本意是想让年级的几位实习生来学习,后来转而想,不如多请一些本组的老师来,干脆搞成一个历史组的教研活动,也配合学校眼下的教学改革。就这么着,邀请的范围逐步扩大,上至年级主任、校长和区教委领导,我都诚挚请他们莅临指导。他们都很忙,我又是突然袭击,干扰了他们的日程安排,于是最后都没来成,我答应把视频传给他们。

视频也是自己录的,找人借了一个支架,用手机录的。后来我看了看,我上课从不用扩音器,所以视频音量显小,准备稍处理一下再传出去。

乍一看大概没人见过像我这么随便准备公开课的,事实上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准备这堂课已经很多年了,它同时还是我选择要把这堂课当作是公开课来讲的原因。

其一。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启发初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现目前的教育体制在这方面存在欠缺——没有哲学类的课程。所幸在初中教材和课标要求下,《百家争鸣》这节课算得上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在我看来,人的思辨能力,一方面在于天赋,另外更多也得依靠专门训练。比如课堂上的训练。

其二。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学位论文做的王阳明心学,读书期间,先秦诸子也曾重点留意过,孔孟的圣贤书还是读过几本的。多年的阅读,对传统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还有一点自己的感悟。说白了,讲思想方面的东西,我很自信。

具体回归到课堂,我着力处理了几个问题,和学生一道来探究,在尽量不偏离教学重难点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来完成我的教学立意。

第一,政治上的分裂动荡与学术思想上的繁荣并存。

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因为有此前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制度瓦解的知识背景,学生基本能理解,因为对学术思想缺少统一的批判标准,使得很多人,也就是先秦诸子能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换句话说,没有那个大家都必须服从的标准了,就自己去构建出一个标准来。又因为大家思想不一、观点各异,所以难免竞争,而竞争,则使得学术思想界呈现出活跃繁荣的局面。我也顺便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时代,如魏晋南北朝、中华民国,也符合这一定律。

我还问学生,如果这个命题倒过来,也就是,当政治上不分裂动荡(即统一),学术思想还会繁荣吗?这个问题是个伏笔,要结合下面第二个探究点来思考。

第二,一个人自由而独立的思辨,很重要!

我用的是“思辨”,不是思考。这是我处理这节课的重点,首先就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思辨。好在从开学以来,事实上从开学第一课,我讲什么是历史和什么是“历史”的时候,已给学生多少打下了一些基础,所以学生对思辨这个概念,有个模糊的认识。我给他们说的,思辨是一种更高级的思考,它不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这节课的诸子百家,他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关于思辨的例子。

比如说老子或道家的“道”。我问学生,什么是“道”?书上其实讲了这是万物的自然法则,所以我更想问学生的是,他们有没有在某些时候想过,我们生活的宇宙世界和大千社会,有一种抽象的可以主宰万物运行的规律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无法通过知识和经验去证实,但它就是存在着,等你去接近和领悟。这就是思辨。老子就在思辨,老子认为这个东西就是道。

讲到这里,我给学生强调了关于思辨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思想这个东西,有好坏吗?没有。一个人,有权利认为另一个人的思想是好还是坏吗?不能。因此,我们不能用好坏去评判先秦诸子的思想。二,我们也尽可能避免用现代眼光的有用还是没用去评判先秦诸子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对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有用吗?提这样的问题有意义吗?三,与其纠结结果,我们更应看重思辨的过程,而当老子等思想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能自由而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可贵的;反之,如果一个时代,特别是动荡的时代,每个人都对社会的发展麻木不仁,思想如死水一潭,都没有勇气去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那才是可悲和可怕的。

在这个环节上,诸子百家各陈其说,如儒家的孔子,他希望恢复西周制度,主张“礼制”和“德治”。又如法家的韩非,他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吊诡之处。韩非不仅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我认为他还是整个诸子百家,或者不如说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但,这样一颗因春秋战国自由而独立的学术土壤孕育出的硕果,而一旦把韩非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现实中去,它也同时成为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终结者。秦统一后禁止私学、焚书坑儒的历史可以为证。

那么再回到上面的问题,当政治上完成统一,学术思想还繁荣吗?可能还会。但人们的思辨还自由而独立吗?恐怕就要打个问号了。

第三,我的一些“私货”,也就是多年读书的个人心得,未必准确,但希望给学生深入体会百家思想提供一个参考。

比方说讲墨子的“兼爱”。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很大程度上被我们忽视了,通过我有限的了解,以及如陈寅恪说的“了解之同情”去揣摩墨子本人的性情和性格,我认为,墨子当时为传播他的学说,用了一种按我们今天话说类似“搏流量”、“上热搜”的方式。因为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思想经孔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的推广,其影响力已颇大,墨子和墨家思想要“上位”,就需要“炒作”。于是,墨子粗暴但不简单,孔子说什么是对的,他就说是错的。他认为,孔子的“仁爱”,人与(亲近之)人的关系,爱父母,爱兄弟,爱子女,爱同事,爱同学,爱上级,爱下级……就完了吗?这不对!这是偏爱。而人应该兼爱,和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监狱的犯人,路上的乞丐,战场的敌人……都要去爱,而且要更爱,这才是兼爱。

再比方说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我给学生讲,荀子这里的“礼治”,当然源头在孔子的“礼制”,但“治”和“制”,一字之别,尽管都在强调社会秩序,但内涵已大异。孔子心目中的礼制,它是一种内心的自觉,是一种“自律”;而荀子的礼治,则更多是一种外来的约束,是一种“他律”。当一个人发自内心要去做,他也愿意去做一件事情,和当一个人被外来要求他做,不得不去这么做一件事情,虽然结果可能相同,但过程已经完全不同。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的礼治,实际上已经向法治靠拢,因而他也是从儒家到法家的一个重要过渡人物。

当然,这节课我未必满意,不足的地方很多,课后我也与听课的同事交流,总结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启发调动学生进行思辨这个目的来看,这可以说是我本堂课最高的教学立意,然而就效果而言,很一般。加之我选的是一个实验班,实验班的孩子无论从知识面的广阔程度,还是思维的活跃程度来看,坦白说要比平行班好很多。但如果这节课放在平行班来上呢,效果又会如何。我预想,也会一般。尽管如此,以及应景这节课讲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但我觉得在平行班也应该这么去讲。起码,我觉得在知识点的过手上,我在用最浅显的语言来讲较深刻的哲理这一点上,还是下了功夫的,这个我有信心。

第二,我试图构建出(至少是教材呈现的几位)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脉络。譬如道家从老子到庄子,同样是顺应自然,但道家思想已明显从解决社会问题到追求个人生命的解脱。又譬如儒家的“仁”,也明显从孔子的处理个体人际关系到孟子利用它来作为治国策略,这在《孟子》这本书中有充分的体现。因为时间关系,更多还在于我准备仓促,第一次这么讲,加之板书潦草,尽管它们在我脑子里很清晰,不过估计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没有明白我其实在黑板上画的是一个思维导图。看来有必要在这上面多做功课,我指的是板书的美观方面。

第三,如果时间允许,以及若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提供了这种条件,我会更多与学生一起探讨先秦诸子思想对我们中华文明和民族共性的影响,对今天的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就更有现实性了。比如说花点力气和精力给学生讲一讲战国名家对逻辑学的探索,等等。我记得给学生讲八年级上册,尤其是《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那几节课,我喜欢跟学生说:“一个民族,如果缺少思想上的变革和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堂课,我用了战国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来结尾,我的脚本是:“如果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他们就像天上闪耀的群星,这很伟大。那么他们的争鸣,也就是他们思想的独立提出和自由碰撞,这就更伟大。当时,齐国临淄城的稷下学宫,为我们创造出了这种伟大!”虽说这只是点到为止,但意思好像也到了。

下课后,年级的教研组长群已经上传了我公开课的照片,我表示了对听课学生和捧场老师的感谢,也谦虚,并实事求是说,我头一天晚上10点才临期起意,仓促上阵,敬请包涵。有同事说,不准备就上公开课,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同行,这是实力。

我准备了的呀!课前,我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来调PPT,字体颜色、大小,图片规格、布局……这一直是我看来最不友好,耗费精力的环节。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