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边的课堂是成长的最好土壤——2022-2023年工作室学习总结(杨潇雨)

(2023-10-10 21:14:33)
分类: 计划总结

身边的课堂是成长的最好土壤

——2022-2023年工作室学习总结

杨潇雨

回顾起来,这一年我没有参加过汇聚全国名师的那种大型教学研讨会,也没有机会现场聆听肖培东、徐杰老师之类的大咖名师的课,连线上的名师讲座也偶有错过,虽有遗憾,但这一年我从身边一线教师的课堂和自己执教的公开课中得到的收获和成长并不少。而且在这些普通教师的课堂中能看到更贴近自身实际、更多可借鉴的教法,所以今年的总结,我将从下面几堂对我影响颇深的课展开。

一、 拾起被忽视的课型——作业讲评课

第一节给我带来冲击的课是丁睿婕老师在昆一中晋宁学校执教的作业讲评课——“如何补充事实论据”专题作业讲评课。师父方老师设置这样的课型来上公开课,刷新了我对作业讲评课的认识。在此之前,我们理解的作业讲评课几乎等同于练习册或试卷对答案的同时对部分题目的做法进行讲解,且这种讲解几乎是老师直接给出答题方法或知识点,学生记笔记。所以这样的讲评课自然“上不得台面”,公开课决不会选择“作业讲评”这样的内容。

听过丁老师的作业讲评课,才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作业讲评课。首先老师在课前要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统计整理,挑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放到课堂上来解决。在解决作业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分析讨论的主体,老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答题方法须由学生总结得出。丁老师总结答题方法不止于做议论文阅读的一种题型,补充论据也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部分,所以老师给出的方法不全出自阅读题答案,还以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范例,总结出更完整、实用的方法。

听这节课时我正好教初三,作业讲评在初三复习阶段占了很大比重。我开始反思,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如果都是以流水式的对答案或是直接给答题方法的形式处理这些习题,效果往往不理想,这就可以解释我们总在抱怨的事:做过讲过很多遍的题为什么到考试学生仍然做不对?我们讲的方法学生到底有没有听进去?这个问题也许真不能责备学生,而要反问老师:讲评作业的方式是不是太低效了?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方法?在上届初三的复习中,我尝试过几次丁老师课上这样的作业讲评方式,虽然没有进行这么精确的作业数据统计,也没有这么精心的设计,但让学生从自己的答案中和一些典型题型中去分析总结方法,他们确实把答题方法掌握得更好了。

有时候,我们得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可能只是把一些日常的教学环节想得太简单、做得太机械了,再普通的环节,稍微用心去做,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二、 阅读课也可以成为活动课

2022版《课标》颁布以来,我们一直被“情境化”“语文实践活动”等热词刷屏,新理论接收了不少,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把新课标理念已经用到了教学设计中,但到了课堂上,却还是被多年的教学习惯拉回老路上来。所以大家急需一些公开课(研究课)来做“先锋”尝试新的理念和教法。

杨文源老师和张蕊老师在昆一中晋宁学校执教的两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课就起到了这样的“先锋”作用。这个单元以游记为主题,两位老师围绕“读山品水学游记”的主题,以不同的语文活动形式,完成了《壶口瀑布》和《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从内容来看,两节课应该属于单篇阅读课,但却上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阅读课的风格。杨老师设置了“我是抖音平台晋宁美景推荐官,会如何设计拍摄方案”的活动任务,把课文对壶口瀑布的描写方法作为如何拍摄美景方法的参考。且每个教学环节都紧扣“抖音美景推荐官”的身份展开。抓住“抖音”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平台作为活动背景,串连了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知识点。张蕊老师则以“为暑假去丽江的旅行做攻略”为主任务,设置了“绘游踪线路图”“在游踪线路图中标注景物”“组内推选最佳旅游攻略”三个活动,巧妙地融入了游记中的“所至”和“所见”两个要素。在课堂的后半段,除了听各小组代表讲解小组旅游攻略外,学生可以自由观摩其他小组设计的线路图,然后给自己选择的最佳攻略小组贴点赞贴纸。

这两堂课让我看到“情境化”“语文实践活动”放到阅读课中的可行性,设置贴近学生、紧扣课文知识点的情境、活动,不是“走形式”,而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去。在课堂中不要怕学生起来走动就扰乱了课堂纪律,好的课堂活动的吸引力足以让学生“活跃”而不“乱来”。相反,那些本来课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后进生,在这样有趣的阅读课上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收获更多。我们在工作室课题中做的单元整体设计,包含各式各样的情境、活动,确实应该把设计放到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才会了解怎样的情境和活动才可行、有效。

三、 整合课不是简单的做加法

过去一年我接触最多的教学资源就是关于单元整合的,听过很多单元整合主题的讲座和研究课,自己也在教学中做过单元整合的尝试,但深入思考单元整合教学其实是从我执教的一节公开课开始的。

《诗经》中爱的姿态——《关雎》《蒹葭》《子衿》整合阅读,课堂展示的是《诗经》整合教学中的一个课时。这节《诗经》整合阅读课的主任务是按照诗歌主题分类制作自己的《诗经》选集,课堂上学生要在活动中完成诗歌选集中的三个栏目:动人形象、动人表达、诗语感悟。这三个栏目涵盖了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歌语言品析、诗歌主题理解几个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原本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但通过“选出三首诗中最理想的追求者和爱慕对象”“对比朗读诗中词句感受语言特点”“写一首小诗来解读其中一首诗经中‘爱的姿态”三个课堂活动,填写设计为《诗经》选集版面的学案,相对高效地完成了这三个目标。且学生在第一个活动中就兴致高涨,一方面涉及爱情主题;另一方面,当把人物形象放到学生自己的评选标准下分析,他们就有了很强的表达欲望。

这节课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整合课确实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但高效并不是单元整合的唯一目的。这节课后我做了一个关于单元整合教学的微讲座,其中谈到我们为什么要做单元整合。2022版《课标》里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概念其实是要求教师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学习内容时进行整体规划。所以单元整合不是简单地做加法,不是把几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叠加起来放到一堂课中,在整合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是理清单元目标,把不同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到不同的单元目标中,再把不同的单元目标分配到不同的单篇或多篇整合教学中完成。这样来看,整合的意义,是让教师培养整体规划的思维,让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是“星辰大海”,给我们开阔的视野、高远的目标;而身边的普通教师开拓实践的课堂是我们成长的“沃土”,这里有我们随时能汲取的养分。而接下来一年我要做的事,就是将所见所闻所思放到自己的“试验田”里,在自己的“土地”上用心耕耘,方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