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杨潇雨)
(2023-09-25 13:02: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荷薏组 |
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昆明市第三中学
我们2023年9月13日在昆明行知中学听的两节课,一节属于单元整合教学课,另一节是单篇教学课。如果不讨论整合与单篇各自的利弊,这两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课堂活动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其有效性。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为了让语文课堂上有任务、有情境、有实践活动,老师们绞尽脑汁去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为了出新出奇,很多活动形式大过内容,甚至脱离了语文学科本身。我想从谭老师和李老师的这两节课的课堂活动入手,谈谈有效的课堂活动应该是怎样的。
一、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项语文核心素养,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的。因此课堂活动无论以什么形式呈现,目的都应该指向培养这些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判断语文课堂活动是否有效的基准。
谭老师的八上第三单元整体学习预习课,目标有三个:朗读翻译课文、梳理景物特点和作者要抒发的情感、用绘画或散文形式描绘文中美景,这些目标涵盖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从文言翻译抢答、诵读课文这样的基础积累,到找美景体会情感这样需要归纳比较的思维训练,再到用文字和图画两种形式来呈现原文美景这样的语言审美创造活动,每个活动都指向一个明确的核心素养,且有梯度。
李老师的《三峡》单篇阅读课,以“三峡奇妙游”专场文本研学活动为情境,设计了三个活动:推荐官选景、守护者鉴定、游客互动。推荐官选景用固定句式填空把梳理文中景物特点、翻译句子等知识点串联起来,训练了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守护者鉴定环节则以选择最佳景区守护者的情境为背景,把郦道元的《三峡》和盛弘之的《荆州记》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欣赏评价能力,涉及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游客互动区活动让学生以文章内容为基础写“三峡”特色对联,这是在感受和欣赏语言美之后教学生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两位老师的课堂活动都是基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设计的,这样的课堂活动在导向上是正确的,教学中活动的开展才谈得上“有效”。
二、
课堂活动是否有效,还要看学生的参与面和落实情况,虽然有的课堂活动发言展示的只是少数同学,但完成任务的过程必须是全体参与的,活动任务也要保证每个同学都能落实。在这一点上行知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做出了示范。
学习小组形式可以让课堂活动的参与面覆盖全班,而行知中学的学习小组建设得格外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班级座位以小组围坐形式安排,利于营造小组开展活动时集体学习、讨论的氛围;其次,所有学生在活动一开始都是静静地先各自填写学案,几乎没有讨论的声音,以前有人抨击学习小组活动效率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重讨论轻落实,而真正成熟的学习小组活动应该是有独立思考和记录时间的;第三,在读、说等活动中,全体同学都起立,这样能保证每一位同学参与活动的精神状态,学生很难出现开小差、犯困等情况。
要想让学习任务在活动中得到落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完成学案,行知中学语文备课组合作设计的单元学案装订成册,让学生系统地看到单元的整体学习规划,明确活动要求。且以纸质文字的形式让学生阅读并书写学习成果,把课堂活动和考试中的阅读题目、作答结合起来,也就做到了开展活动课的同时也培养了答题能力。谭老师让学生代表上黑板填写表格、画图,目的不仅在展示成果,更是为了方便任务完成后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文字和图画,讲解过程中学生把书面表达转化为口头表达,“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
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需要看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没有评价的课堂活动就成了纯粹的体验、训练,有了评价反馈,学生才清楚自己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改正或改进,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课堂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有的老师设计大量的课堂活动,基本把任务“甩”给了学生,老师在活动中基本不发声,这是忽视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活动不同于自主学习,老师看似讲得不多,但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必须有老师引导、点拨、总结。谭老师和李老师在每个活动环节后除了给发言的学生评价外,都有知识点总结或学法指导,如文言文的断句方法、骈文特点、《三峡》与《荆州记》在内容和语言上的区别等。
谭老师的课最重要评出“最美达人”,每个活动在学案上都有评价标准,由学科班长计分,最后统计出得分最高的几位同学,现场颁奖。积分评价机制确实比较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即时统计及时奖励也能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有切实的成就感。当然,评价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组内学生互评,组与组之间互评、投票,交换学案写评语等。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也是在强化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写在纸上的评价标准学生不一定能记住,在评价的过程中形成的共识才是真正的标准。
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就像同一种食材可以有多种烹饪方式,但目的都是让学生从中获得学科“营养”。且最好的课堂活动效果自然是所有学生都能从中汲取养分,并且能有一个检测“吸收”情况的标准和方法。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