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民附昆实殷瑞翎
(2023-06-09 16:43:18)分类: 荷风组 |
用好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
民附昆实 殷瑞翎
前两周在民族团结中学我听了殷蕊琼、朱迅蝶两位老师的八下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课例。两节课堂上,无论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还是两位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活动、学生展示都带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发我深思的,是在这两节课堂上,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始终贯穿课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 这也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学习,并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效果给予相应的评价。新课标中也强调,“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鼓励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呢?两位老师地课堂给予了我诸多启示。
首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评价量规可以在课堂伊始呈现,起“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方向有标准。我注意到两位老师在课堂开始前都板书了教学目标。我在心里暗暗想,这样的环节是有必要的吗?不知道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会有区别吗?后来我明白了,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清晰的方向,并明白每一个评价目标的达成标准,由此促进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
第二,重视学生间的互评。在朱老师的课堂上通过“诵读擂台”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挑战,就非常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节课上,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此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评中发现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质疑、评价,形成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小组成员内部的相互评价能更为准确地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当然,学生互评会受到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限制,容易流于表面,学生评价时的语言也可能出现不准确或不恰当的情况。学生要想给出评价,需要自身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评价他人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和总结。
第三,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两位老师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末尾包含了一张评价量表,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情况等开展自我评价,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自身的情况也会存在一定的认知。认知心理学认为,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却是我在日常教学当中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我想在将来,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并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
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成长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将来的教学中,我希望自己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好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让评价贯穿我的教学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