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素养在课后作业中的体现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毛友素

(2023-06-08 18:03:11)
分类: 荷风组

语文素养在课后作业中的体现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  毛友素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段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达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进行阅读作业设计时,应考虑以吟诵为起点,通过音、诗、画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多角度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绘画美和情感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教材对要求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两首诗歌都抒发了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加以深入体会。

学生在七年级全年,以及八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五言、七言诗和古体诗歌,积累了一定阅读诗歌“知人论世”的经验,培养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这两首诗均属四言诗(《蒹葭》间有五言),节奏与学生平时接触的诗不同,要注意感受与理解。作业设计以音、诗、画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多角度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绘画美和情感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业任务单”设置了不同形式的作业,有以配乐吟诵为主的朗诵,结合课后习题对诗歌表现形式的分析,对诗歌画面的描述,绘画,以及综合性地对诗歌的评价等等。

解读诗歌,读是基础, 配乐增加诗歌的画面感。让学生在配乐的反复咏唱中感受诗歌一意三叠,一唱三叹,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的音乐美。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实现以“诵”促赏的目标。对情感有了初步感知后,再以诗入文,以诗入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维度去理解诗歌,体会情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最后结合当下时事,让诗歌贴近生活,提高鉴赏能力。综上所述,该项作业任务单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种途径,三种形式”,通过音、诗、画三种形式,利用课内、课外两种途径,来提高语文素养这一中心。

二、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1.作业要求:按要求完成作业任务单。其中【音】版块为必做作业,【诗】和【画】版块中都是二选一。

2.作业任务单

【音】 《舜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请选择适当的音乐,配乐吟诵《关雎》或《蒹葭》。

【诗】二选一

1.《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2.以诗入文:《诗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的唯美画面,选择一处扩展成文,最好可以加入一点你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画】二选一

1.诗和画在中国文化里,无疑是一对最为紧密的姐妹艺术。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里甚至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请用你神奇的画笔,为《关雎》或《蒹葭》配上插画。(可以图文并茂)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中国实力,中国魅力展示给了全世界,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请你为《关雎》或《蒹葭》写一段推荐词,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两幅千古画卷。(不少于100字)

提示:可以从内容、名句、艺术效果、情感等角度写推荐词。

【参考答案】

【音】略

【诗】二选一

1.示例: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

以《蒹葭》为例: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

重章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2.示例: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画】二选一

1.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最美的思念;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是最美的相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最美的誓言;

……

2.示例:

《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到了《诗经》特有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和“兴”,由景及人,由关关雎鸠写起,用雎鸠鸟来比喻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含蓄而唯美。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押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蒹葭》全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伊人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朦胧含蓄的特点,使得本诗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