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境牵引任务,任务驱动活动(张蕊)

(2023-06-06 17:08:31)
分类: 听课评课

情境牵引任务,任务驱动活动

昆明三中  张蕊

每每周三工作室学习,满怀期待,总得收获。实践出真知,学习得经验。在我自己上完八年级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课,听完殷师姐和朱师妹配合完成的八年级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课之后,我对单元整体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可视化成果的形式呈现学业成就,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两位老师很好的实践了这一课标理念。

情境牵引任务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是单元整合教学开展的依托。“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师父说:“情境要能牵引课堂才算是有效的。”

在我备八下第五单元时,原本设置的情境是“我们的家乡彩云之南有诸多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暑假将至,如果让你做‘云南文化旅游推广大使’,以你的见闻和感受向大家推荐一处云南的旅游胜地,你会怎样推荐呢?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你会对游记的认识与把握有所提升,以游记的形式来进行文化旅游的推广将是个不错的选择。届时,老师将组织全班,通过同学们所写游记和旅游胜地的即席推荐,选出优秀的‘云南文化旅游推广大使’,并将优秀的旅游路线图和游记集结成册,编为《大使的旅行手册》。”在小伙伴的建议下结合时下的流行,我将“做旅游推广大使”改为“做家庭旅游攻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踪图,以游踪图为基础,丰富旅游攻略。经实践,学生参与度高,效果不错。

两位老师设置的八下第六单元学习情境为年级将要举办以“儒家与道家”谁更合适当今社会的发展”为主题的辩论大赛。重温经典,重拾优秀传统文化,“知先贤智慧,探说理技巧,做德馨少年”,提升自己。除了单元情境,每课还设置小情境。朱师妹的第1课时相当于单元的预习准备课,为辩论赛做准备。殷师姐上的是本单元第5课时,设置了小情境——“本单元三首唐诗将作者情感和思想藏在了其中,今天老师带来了装满文化传承的盲盒,跟着老师一起拆盲盒”。

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主体,直接关联操作、实践环节。学习情境牵引出学习任务,第1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诵读古诗文,感知内容”,第5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个性化多形式演绎诗歌,体会作者情怀”。                     

     任务驱动活动,活动要“活”也要“动”

围绕着学习任务,接下来就要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来达成每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活动构成。“‘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引领者,其具有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功能。而学生作为教学的具体对象,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课堂活动要“活”也要“动”。

“活”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两位老师的设计都做到了这一点。一位通过朗读擂台赛初赛、复赛、决赛和展示几个活动,让学生积极投入,充分诵读;一位通过做任务层层开盲盒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踊跃思考。其次,“活”还要注重活动设置的灵活,能根据学情做出灵活的调整。比如本次送教,学生人数突然参加,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分组,增加一个朗读指导的活动。

好奇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就是要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齐动起来”。“语文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动眼,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动脑,提高思维素质;通过动口,提高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提高写字和习作的本领。”两位老师在让学生“动”起来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朱师妹设置的擂台赛,由各班班长组织初赛,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拘谨,在朗读的过程中,同伴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慢慢放开。到了展示环节,因不限形式,大家的朗读或个人,或双人,或多人组合,丰富多彩。殷师姐设置的开盲盒活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期待感满满。在有两个小组完成任务顺利开盲盒之后,其他小组就开始积极争取开盲盒的机会。在多形式演绎诗歌环节,学生也创意多多,其中有一组用方言山歌的形式唱诗,虽然歌曲调子与诗歌情感不匹配,但是这种演绎的形式和孩子们自信的表演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两堂课都充分让学生动了起来,真正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

单元整体教学作为工作室的研究课题,我们还将继续做出各种尝试,探索更有效的路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