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室个人学习计划(中央民大附中昆明五华实验学校殷瑞翎)

(2023-03-19 19:06:33)
分类: 荷风组

工作室个人学习计划

中央民大附中昆明五华实验学校 殷瑞翎

 20203月,我有幸成了教师工作室的的一员,有了更多学习、汲取营养的机会,因为这里有优秀的名教师们领航。我知道,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个人专业化成长的规划,这三年会有很多学习的机会,迎面而来也会有许多挑战,抓得住机会,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思考历练,在团队中成长蜕变。这不仅事业追求的需要,也是我们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唯有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让汗水见证成长。有了规划才能更好地明确前方的路,因此,本人将三年个人专业成长进行以下规划。

一、发展目标    

1.在未来的三年时间中多做、多想、多听,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将自己改变成一名主动学习者。

2. 多读多写,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坚持每周 1-2 小时的阅读,除教育教学类书籍,增加情景读写案例、课例的阅读参考,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研究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有成效。

3.勤学好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接下来的三年,希望自己能够认真研读教材,提高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学习活动,努力突破自己的教学瓶颈,比如作文教学一直不得其法的问题。最后可以达成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那就是提高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还有一个比较高的追求,就是希望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调整心态,平衡好学习、工作和生活。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对于我这个慢性子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希望自己尽力去做,保持一个好心态,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经历过这三年的学习以后希望我可以逐渐成熟一些,成为一个游刃有余、走路带风的语文老师。

 

二、个人专业三年发展规划

(一)第一年度目标

1.合理制订三年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策略以督促自身扎实成长。

2.积极参加各级公开课 ,认真研究语文教材;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掌控性,完成3-5节高质量的优质课,并写下教学反思。 同时加强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实践能力, 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2.剖析自身优势与不足,继续自己的专业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3.利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寻求自身教学特点,发挥所长,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逐步建立个人教学风格。

4.阅读有助于自身教学提高和教师个人素质提高方面的书籍,教学方法和理论方面等的著作,尝试每学期能自读 2-3本;写下教育教学感想,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二)第二年度目标

1.巧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在语文课教学设计、语言、手段、方法等有一定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经验,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入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

2. 继续专业理论的学习,广泛阅读有关教育方面的名著,争取在教育科研方面有所突破。

3.继续加强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实践能力 , 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 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加强案例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三)第三年度目标

1.在两年的教学基础上, 不断反思整合自己课堂, 进一步培养自身专业素养,以高水准的经验型青年教师为目标,向优秀教师学习靠拢。

2..继续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培训,以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为目标,同时争取在综合实践竞赛中获奖。

3.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具体措施:

1.积极、认真对待每一节语文课。形成自身特有风格的语文课教学风格,学生反响热烈。

2.根据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的制定,进行每学年、每学期的实施内容细化,制定改进计划和实施措施,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新。

3. 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专业技能提高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和水平。

三年,是我为自己制定的成长期限,三年中,我必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不懈努力,让自己在教育上争取早日有所突破,成长为一名科研型的优秀教师。我会时刻告诫自己追求卓越,成功一定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做一名学生认可的好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