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2022年的冬天(董安琪昆十四中高新校区)
(2023-02-01 15:15:27)
标签:
生活散文 |
分类: 荷风组 |
走过2022年的冬天
董安琪 昆十四中高新校区
2022年,我们第一次在建设路的家里度过冬天,这样的时节,家人都没有更多的社交活动,我和先生每天吃完晚饭固定出去散步,路线就是从虹山东路走到建设路绕一圈,如果有兴致,又赶上周末还可以顺着文林街走到翠湖、小西门,一路上谈工作、生活,但话题多少都绕不开我们身处的口罩时代。
2022年11月19日,我们才下楼就看到小区里核酸大排长龙,之前没有过的长度,把小区绕了一圈,一路上聊着这前所未有的长队,得出的结论是立马下单抗原检测试剂盒,当下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这东西是有什么必要。路上遇到药店,连花清瘟、退烧药也都鬼使神差地备上了,回到家里一刷小红书攻略,一不做二不休,血氧仪和便携氧气瓶也下单了。
2022年12月1日,我们从虹山东路绕到建设路,天还没黑,路上已经很少行人和车辆,偶尔路过一辆公交车,那熟悉的1路车。一路走到建设路的坡顶上,看到了昆明冬日里的秋色,沿坡而下,两旁人行道上的水杉红了,排列极为整齐,每一株的间隔也都一致,笔直的主干向上挺立,每一株粗细、高度也差不多,最妙的是每一株的根部都刷了白色的石灰,而且刷的高度也如此的一致,主干亮眼的雪白与枝叶厚重的棕红形成强烈的对比,背景无论是湛蓝的天空还是灰暗的阴云都使得这幅画面各有风格,而且自动上了一层复古的胶片滤镜,绿色的公交车慢慢驶过,车窗印上了这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看到个别拍照的路人或者旅人,我也比划了半天,这画面不好拍,角度也不好找,这强烈的视觉冲击就留在脑海里吧。
2022年12月16日,看到天气预报要降温,孩子已经阳了,搬到这里之后取暖设备不够,我们决定到小西门去买个取暖器。裹上最厚的羽绒服,瑟瑟寒风已经预示着降温,7点半天已经黑了,一路上既没有车也没有人,这几天应该是昆明最寒冷的时刻,不仅因为天气。此时此地脑海中却倔强地浮现小西门往日最热闹的情景,那个时候有百汇商场、新知图书城,沿街是当时最畅销的连锁服装品牌店:美特斯邦威、佐丹奴、班尼路、匡威……吆喝声和音乐声一浪高过一浪,到昆明旅游的人总要到小西门吃上一碗桥香园的过桥米线,行人摩肩接踵还需担心自己的钱包、手机被偷……走进现在的京东电器,乘电梯而上,挥之不去的画面还是当年书城里攒动的人头和随地而坐就看书的学生们。这样的时候京东电器自然也没有什么顾客,我们稍微放心,但也快速选完,拆了包装手提着取暖器就回家了。
2022年12月20日,走上一二一的天桥,脚下没有了往日的车流,这个冬天,六车道的一二一大街空空荡荡。走过天桥到冠生园买几个老面包,小心翼翼地往塑料袋上喷洒酒精,我想文林街的银杏应该黄了,但担心人太多,不敢走过去,拐过街角,只是站在路口张望,连手机也没有心思掏出来。银杏的确黄了,不过还未到金灿灿的时候,地上也铺了一层落叶了。其实没有什么人,可以看到的是身着黄色外套的外卖小哥在等红绿灯;是橘色制服的环卫大姐,捧起一抱落叶堆在路边;是送水工在电动车上堆出了一座绿色的桶山……这标志的黄色、橘色、绿色为这条文艺的银杏道平添了一种温暖寻常的浪漫,有人为他们按下了相机的快门。
2022年12月31日,还是走过天桥,买几个面包,仍然忍不住想去看看那些银杏已经美成什么样了,夜幕降临,灯火把这金黄照得更加耀眼,甚至梦幻而不真实。人很多,环卫大姐仍旧抱起一堆扫好的落叶故意铺在路边,穿着时髦的小姐姐们摘下口罩,露出精致的妆容,在大姐铺好的银杏道上拍出最浪漫的照片,大姐在一旁看着也笑得很美!沿路的咖啡馆生意火爆,窗边的位置最好,一杯咖啡以窗外的银杏为背景,拍下一张,稍加修饰就是朋友圈最美的流量。
先生坡的跨年集市已经准备就绪,是银杏文化节的一部分,短短的一小段路挤满了各种琳琅的摊位和快乐的路人。我没有去凑热闹,总有担心,但之前我去过一次先生坡的集市,摊位大多卖咖啡、酒水,书,还有一些手工作品。文艺氛围拉满不仅靠商品,还靠人,摊主们大多穿着很松弛、具有个性,头戴礼帽或者民族服饰,路边一坐,白色的阳伞一撑,就是一景。回家后还刷到这次集市的视频,比以往还要热闹,快乐的气息都要溢出屏幕了,大家围圈跳舞、打歌,手边的桌椅、商品就是道具,没有人戴着口罩,身体的动作舒展到近乎夸张,舞姿是不拘一格的,笑容是自然真诚的,大家不分年龄,甚至包括宠物,围成一圈就开跳。这里是先生坡,这样自由的生活、这样快乐的人们,应该是先生希望看到的吧。
2023年已经开始,等待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