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听课札记---课堂有度,人物有情
(2022-12-21 09:07:03)分类: 荷叶组 |
课堂有度,人物有情
安宁中学太平学校 王春福
教育是可悲的,让本该鲜活的古代英雄人物,如一代文豪苏东坡,竟活成了纸片人儿。
背诵默写,出错字,扣分,诗歌鉴赏,答不全,扣分······好似这些伟大的文豪们生来就是为了折磨后人,背其诗,赏其词。于是乎,他们活成学生时代仅能读出口的姓氏,活成教材注释需记背的文学常识,活成答题区域手法、事件、情感格式的文字,本该立体饱满的人物竟也这般渺小干瘪甚而虚无起来。
可喜,东坡居士在周老师的语文课堂里活过来,立体而饱满,且富有诗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深以为然!那么如何让众多的诗人词人活过课堂来,纵观周老师的课堂,我自己以为,可以学习六点。
一、课堂梯度:诵读
周老师的课堂,诵读是极亮眼的,诵读一出,境界全开。学生初读,感知诗词大意,已是一妙;个人再读,渐得词意,此为二妙;视频范读,登堂入室,甚得词味,三妙;全班齐读而臻于佳境,词意全出,狂态全出,最妙。这一步步的诵读和演绎,非是师生经年累月的实践、磨合而不能得,心照不宣。周老师的这节课,甚得语文教育之法,诵读为上,一步一读,一读一获,学生的心扉也步步开启,熏陶种下诵读的因子,萌芽,生根,所以每日清晨1班朗朗书声唤醒沉睡、浑噩的其他班级,已是常态。课堂环节也步步为营,初读入境,品读入味,联读入心,诵读入情的环节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支起课堂的骨架,贯穿始终。
二、课堂深度:形象
如果说诵读是课堂的骨架,那么词人形象的分析便是丰满的血肉,填充于诵读这个骨架的内里。逐渐深入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分析,正是来源于于师生谐和、顺畅的交流对话,而此环节深入的人物分析、顺畅的师生对话,是我所欠缺的,从教以来,一直都是,我的拘谨、慌张、词不达意,每每此时便会暴露无遗,以致我的课堂无法深入,达不到预设的效果。这个环节甚是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组织能力,好,浑然天成,不好,捉襟见肘,课堂也是最容易在这个环节出问题。
此环节,周老师紧紧围绕文本上下阕分析词人形象,“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总领全文,形象定格,接下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狂形呼之欲出,“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狂态活灵毕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狂志力透纸背。老师引导学生从本词看出豪迈洒脱的词人形象,由文本走向课堂深度。
三、课堂广度:勾连
本节课,课堂容量广、内容大,以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带出九上《水调歌头》,八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课外同一词牌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做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专题授课。真正践行群文、群诗教学,这一实践活动必先是理论的学习者,反思者。
诗人的立体形象正在此处得以在学生面前建立起来,我相信如果学生智力没问题,但凡做了这样系统的梳理后,便可识得一个豪迈的、深情的、豁达的、忧伤的苏轼形象。一个多面的、丰富的文人形象,已是清晰明了呈现在眼前。这样的学习,扩大课堂容积面,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全局观,能见天地、见众生,至于见自我,习得苏轼的那一份洒脱、豪迈、深情、忧郁情怀,靠学生以后的阅历与造化,缘来,自会相见,便会相吸,更会相随。
四、课堂亮度:板书
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便是板书的结构,机巧,出乎其外,入乎其理,在行云流水的词人形象分析的时候,周老师随性而写的板书,正如王彩月老师所言,确实令人费解,无规无矩,一如黑白子儿见缝插针,散落于黑板一角,另不明所以者云里雾里。但,也正在于此,看似随性而下的板书,却早已暗藏玄机,点睛之笔一画,水到渠成组合成统领本词人物的领字:狂。真可谓一字立骨,而后教学理顺章成,下岭无难。可见文本解析到位,处处皆是学问,课堂时时精彩。
五、课堂角度:温故
九年级的课堂,面临着新课教学时间紧,任务量大,还兼顾着复习的重任,周老师在这两者的处理上权重兼宜,相得益彰,既教授新课,又同步复习旧知,两不相轻。这样授课,温故而知新,是符合九年级学生学情的,是综合考量授课的课型后做出的明智之举。学任何一门课程,时间过久就容易遗忘,更别说是一年前、两年前学的诗词,学而不用的知识终归是留不住的,不比学到手的技艺能操练,到九年级,很多积累而不用的知识早已抛至九霄云外。本节课,周老师带领学生温习九上《水调歌头》,八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被贬到密州、黄州后作的,而且是先黄后密,从《卜算子》中就能窥见初次被贬的抑郁、孤寂之情,无法排解而痛苦、而忧伤,《水调歌头》已是蜕变过后的苏东坡矣,惟愿一人受煎而普天之人都泽被福祉。这样的课堂,正是毕业班年级所需要的,所追求的。
六、课堂力度:语言
女老师和豪放词,咋看起来,打不到一起,这是误见,真相恐是看似不相干的两个事物,最易产生联系,而且联系紧密,因之会带来反差美,这种反差是一种极致的美。美女老师和豪放词,就是一对极致的美。这就忍不住令人神往苏轼的轶事,“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姑且不论这事真假,单凭这声论调,足以令人钦慕婉约与豪放的风流雅韵,也难怪会有女老师和豪放词的误见,但这误,也具别样的美。
周老师的课堂,最受享的便是干劲爽利的语言,半点冗杂拖沓之音也不掺杂,指令清晰明了,任务掷地有声,我是学生也一听即明。如此利索的言语,授起豪放词来自不在话下,举重若轻,反能收四两拔千斤之效。此处,自是我的短板了,当自勉力更之改之,以周老师为步,趋之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