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有诗意,流溢课堂之美——阅读中的语文教学思考

(2022-12-19 08:03:10)
标签:

教育

分类: 荷裳组

心有诗意,流溢课堂之美——阅读中的语文教学思考

西山区实验中学:刘秋

2022127日,我终于有幸听到周丽蓉老师《生命在阅读中丰盈——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周丽蓉老师说“教育是一场轮回的花事,语文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课程。”确实如此,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说得是创作,但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更应抓住语言文字,开展情感体验活动。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感训练中,应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周老师先给我们解读了新课标,研读了新变化,在阅读中丰盈了每一个人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要求通过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我们的学科学习、学科标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和理解问题,而是鲜明地提出了它们该如何导向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新课标对课堂的新要求就变成了,我们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学科,我们所学的知识,究竟指向什么价值?学习中是不是告诉了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我如何拿今天的所学应对明天的挑战?以及我该怎么去生活中应用?因此,我们的课堂要突出真实的目的, 做到“学以致用”甚至“用以致学”。因为真正的理解需要“具身学习”,需要切身的相关、沉浸的实践、代入的场景,才能激活单一知识表象背后的核心症结、多层原理和生态关联。

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我读出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特点、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课改路上,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永远不缺乏,这门学科的丰富厚重决定了它宽泛的外延,深厚的内涵以及永不停歇的争议性。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大语文观,倡导引导学生进入广泛的语文材料去涵咏,去寻觅,去体会,强调语文学习材料,教学方法的宽泛随意。在大语文观的影响下,主题阅读应运而生,主题阅读,顾名思义,以一单元主题为组织单位,课内链接课外,以文带文,增大学生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

古人常用“言不尽意”来形容语言表达的困难。这里的“意”其实主要指的是一种感情,一种只可意会的无限悠远的内涵。有人说: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在文学家的笔端,有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大千世界中,人是极具情意化的精灵,人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直接观照诉诸语言的载体,必然会带上极具情意化的色彩。但是,情感永远大于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感情”不是作家写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心灵感悟出来的。而这种语情感悟则直接源于语言接受者用心灵拥抱语言时所产生的思维和情感的震颤。这种震颤看来虽然难以靠阅读者的主观意识去准确地定位和调控,但它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领悟等综合作用的集成,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近乎“跟着感觉走”的心理沟通与语情禅悟。心理学与美学的思维方式为这种语情感悟大开了方便之门,使人们从体味言外之意、话外之旨、文外之致入手,利用通感和顿悟,去心领神会语情的内涵,收到以少胜多、神与物游、言有尽而悟无穷的语情理解效果。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刘勰不仅指出了语言创造中的情感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了语情感悟在学习情境中的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位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一位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他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感悟的教学情境。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要使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再现于学生的脑海,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和具体化,充分体悟了作者通过具体语言文字和情境所蕴含和传递的情感。这是很重要的情感体验训练。但真正使情感体验充溢语感训练的全程,还必须使学生把经历的情感体验,由联想想象状态转化为语言现实----写出来或说出来。美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因“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故能激情澎湃,通篇直抒自己对“梅雨潭水之绿”的赞美、陶醉之情;又如:因为亲身所见,深为感动,所以魏巍才写成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与《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美文。

因此,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让语文课多一些情感吧!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吧!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更是一段唱词,一首诗。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吧!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感悟与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塞给学生呢?

己心之悟,最是至深。阅读教学,应该要唤起学生个体对教材的独特的情感体悟,营造自己学习语文的独特心态与氛围,或许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之根本途径。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语文教学,应该呼唤学生情感的回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