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的姿态——听周丽蓉老师讲座《生命,在阅读中丰盈》有感昆明三中杨潇雨

(2022-12-13 23:14:01)
分类: 荷薏组

                          阅读的姿态

                     ——听周丽蓉老师讲座《生命,在阅读中丰盈》有感

杨潇雨

每次听周丽蓉老师的讲座都很享受,讲座中既有专业知识的干货,也有诗意和情怀,这诗意和情怀首先从标题里流露出来。这次讲座的标题我很喜欢,周老解释“丰盈”不等于“丰满”,“丰满”太实,“盈”却留有更多空间。确实,我们阅读不是为了把生命填满,而是为了拓展生命的空间。然而是否能拓展生命的空间,取决于阅读的姿态。

先说说我们自己的阅读,从中文系学生变成语文老师后,我们的生活中是否还有阅读?这里所说的阅读不是为了备课或写论文才不得已看几篇文章、读几本杂志,而是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不论读教学论著还是工作之外的“杂书”,都要有主动性且有多样化的追求。所谓“多样化的追求”,可以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开拓专业视野,也可以是为了追寻自己喜爱的某个作家或某种类型的作品,或者是想通过新闻或科普文了解当下的世界,又或者想在高压的快节奏生活中找到一片精神的栖息地。一个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可以有各种各样读书的理由,每天行走在文字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且必然。在教学生阅读之前,我们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以怎样的姿态阅读?功利的、被迫的翻开书,还是主动的、享受的沉浸书中?

自己如何阅读决定着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以名著阅读为例,在我教书的头两届,苏教版的6本名著我并没有读完。所以我只是花3-4节课把名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情节梗概、主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依次介绍或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除了精读教科书上节选的名著片段,几乎没有检查学生对名著其他篇章的阅读情况。于是一些学生直到考试都没有读过名著,名著阅读就这样被架空了,我只是勉强完成了应考的任务,没有让名著走进学生心里,甚至没有留下一点阅读的痕迹。所以我对当时的学生是惭愧的,倒不是因为没有引导过他们读书,我推荐过学生读《佐贺的超级阿嬷》《窗边的小豆豆》《人间草木》《我们仨》,定期摘抄,也确实让一部分同学爱上了阅读。但回过头看,我惭愧的是当时没有带着学生在课堂上仔细地、深入地读名著,没有如周老所说“培养学生发现美、聆听美、思考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人文素养”。

后来我试着回忆我对文学的兴趣、对美的欣赏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想到的是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四大名著、历史传说、唐诗宋词,这些中国的文学经典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都是有故事画面的,爷爷在讲到精彩处有手舞足蹈,有眉飞色舞,精彩的情节就在我脑海中刻下了。待我长大一些,爷爷在故事中插入了自己的评价,比如“虽然林黛玉有才情,不过待人处事要学薛宝钗,做人要学刘姥姥。”于是我意识到原来可以跳出小说主题看人物。这大概就是“唤醒和培养”,爷爷作为我的文学启蒙者,首先唤醒的是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欲,其次把他对作品的解读植入了故事中,启发我思考生活和人生。

因此在最近两届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我首先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对故事情节、人物的思考和评价。其次为了检查同学们的阅读情况,我会就具体章节的细节提问,有的问题不止涉及情节人物的基本信息,例如《水浒传》中“武松在刚到牢城营时宁愿被打一百杀威棒也不肯贿赂牢里的公人,为什么在被张督监诬陷偷盗时却屈打成招?”提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不止把武松定位为“硬汉”,也要看到他在关键时刻也会权衡忍耐,寻求生路。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不再脸谱化地解读人物,看到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塑造是多面的、丰满的。而这样的问题,必须在自己一章章细读过名著并有所思考后才能提出。最关键的是,我确实在细读《水浒传》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过去没有关注过的细节,这些细节牵动着我的情绪,也让我跳出程式化去思考。周老在讲座中有一句话:“名著的伟大,从来不在‘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如果你真正细读过名著,这句话一定能引起你的共鸣。

我始终相信,学生阅读的姿态很可能就是老师阅读的姿态。所以当我们抱怨学生不喜欢读书、只知道做题的时候,当我们对学生从网上抄来的读书笔记深恶痛绝的时候,是否该先反思我们自己的阅读姿态?只有当老师带着期待走进书中,坐下来静静品味文字的魅力,让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自己的情感思想碰撞过后,才知道应该如何教学生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