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觉滋味长——记周老讲座《生命在阅读中丰盈》有感(廖蔚彬)
(2022-12-13 22:34:57)读书方觉滋味长
——记周老讲座《生命在阅读中丰盈》有感
昆明市实验中学
周老借用人民日报的话:“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简陋,不偏执。”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让我们受用一生。在讲座当中,我尤为喜欢《林黛玉进贾府》一段。
周老《林黛玉进贾府》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没有提到林黛玉的衣着描写?”这一问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除了感慨周老的提问的精准,我还感到羞愧:我怎么会没有想到学生的“绛珠仙子”这一神仙般的回答。这说明周老能够让学生沉浸与书本的细读,并能品尝出其中滋味。细节的深挖会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咂摸文字之间的滋味。这种反复的细读、揣摩,可以滋养学生的文学修养,积淀文化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有《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节选部分,我也一直在揣摩用什么问题撬动学生对文本的细读。有没有一个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有意思并能够引起学生深思的问题来撬动学生的思维。《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是作者对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又一次描写,通过一个乡下老妪在大观园中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来催化贾府一场各具情态的笑剧。每个人的笑都给读者展现了异彩纷呈的性格特征和身份特点。相对于“林黛玉进贾府”,一个是小姐的眼光看贾府众生相;一个是乡下老妪看大观园众生相。二者都有对贾府奢华生活的暗自赞叹,也有二人对主要人物的暗自评判。一个是仙子下凡俯视人间冷暖,一个是草芥之民仰望人间奢华。细心读来真是百般滋味。林黛玉有着洞察世事的寡言,刘姥姥有着世俗精明的善道,雅与俗,庄与邪的对比,使得文章充满张力,让我们一读再读。但是,我们怎样把作者处理的文字的奥秘传递给学生呢?
我设计了3个问题,分别是:1.刘姥姥看到大观园的什么物件是大得令人惊讶的?2.刘姥姥看到大观园的什么物件又小巧精致到令人爱不释手?3.如果你是刘姥姥,你会对贾府中的凤姐、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薛姨妈、王夫人、史太君等各有什么评价?
在课堂的生成中,学生对第三个问题深入还是不够,说明我的问题的设计对于这班学生还没有撬动他们的充分思考。我又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分别是“为什么史湘云的茶碗扣在了迎春的裙子上而没有扣在探春的裙子上或别的姐妹的身上?”“为什么贾宝玉会一轱辘滚进贾母的怀里而没有滚进王夫人怀里”“你还从那几个细节处发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引起同学的兴趣,从而认真地阅读了文本。在班上引起一段时间的《红楼梦》热。虽然,《红楼梦》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似乎多读对学生的考试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我希望能够像周老一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一点点文学的种子,不关乎考试,不仅仅是眼见的功效,而是悠长的怀念,一种延绵终生的通达。这样可能就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小小作用了吧,也是我追寻的语文本真。
布罗茨基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海量阅读支撑的的语文学习,也是走不长远的学习。”我会认真正地沉入书本的文字之中,探寻文字的馨香滋味,慢慢读书,永远读下去。努力让自己虚心、通达、不简陋,不偏执。慢慢品,慢慢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