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阅读
(2022-12-13 10:47: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荷韵组 |
如何落实阅读
景洪市第一 中这
许蕊
图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承,读书实际是与人类文明的交流,是与先贤哲人进行心灵对话,是一种养心灵的智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滋养浩然之气。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名不读书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的读书是学生读书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阅读趣味与水平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一名忽略阅读的教师无法培养出热爱阅读的生命。
作为一线教育者,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都十分迫切地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渴望学生接收更多的知识,然而越是我们迫切需要提高的,越是捉襟见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作为教育的领跑者,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阅读上自己领先一步带头读起来。教师要读一本“经书”,一本可以滋养心灵、指引前行的书,有时间读、挤时间读、反复读。榜样就是最好的引领,教师自己手不释卷,学生才会嗜书如命;教师自己享受阅读,学生才能趣味盎然。其次,教师要有鉴别书的好坏的能力,乐于阅读优秀的书,成为优秀的自己,引领更多的人爱读书,读好书。再其次,阅读不能太功利化,教师要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相信阅读的力量,以足够的耐心,用阅读涵养心灵,和学生一起静待花开、共同成长。
一线老师,更多的时间都在为教学而教学,真正的阅读很少渗入,我们一直在路上狂奔,常常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拼命地塞给学生答题技巧、套路话答题,常此以往,学生见山不喜平。日常的学习中,学生惯性低去记考点,而忽略了文章的人文内涵,在谈感受、启发时也是模板式的复制粘贴,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见解,无法共鸣。个人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以阅读推动教学,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呢?一是读而有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二是读而有趣。教师要会说话,因为教师的语言是把书籍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推动力。没有这种推动力,书籍就像沉睡在图书馆书架上的巨人。三是读而有得。这就要求阅读的内容和方式遵循学习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语言之美和成长之乐。如教学《背影》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以问促读,以读促悟呢?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主人公是谁?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稍加思考。《背影》的主人公是那个在背后主动看着父亲的人。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接着发问:“我”对父亲怀有什么样的感情?(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反复阅读中探寻答案)我对父亲的感情从之前的不理解、埋怨到感动理解,从读中可知道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慈父),从文章的细节处感知父爱,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补充当时家庭背景,小至车站“买橘”的深刻内涵(“橘”同“吉,寓意吉祥如意)在当时家境颓唐,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还一心为子。从细节中感受爱,以此迁移,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爱。
有人说,阅读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古时,一些喜爱阅读的人会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捧卷而读;那么,我们今天又将如何从语文学习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爱上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来日阅读习惯在学习生活中遍地开花。
后一篇:行走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