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之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2-12-13 10:44: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荷韵组 |
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之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景洪市第一中学
杨思娜
“读书”,有陶冶性情,纯洁心灵的妙用;读书,又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是,语文教学实践却存在轻视甚至忽视学生阅读训练的弊端。多年痼疾,难以立即铲除。目前课改势头如此强劲,却仍存在一味说教的现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成了语文教师讲经论道的舞台,学生成了听众和观众。其表现在:一是教师翻来覆去地讲课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讲汉字,讲语法,讲修辞,讲文体,讲出处,讲作者,讲结构,讲立意,讲风格,讲鉴赏,可谓兼容并包,无所不及。而学生呢?记字词,记标题,记作者,记文体……总之,学生是“书袋”,只顾一味装下去,学生主动性从何谈起呢?二是学生作业量有增无减,教师强调的是有形的书面作业,从汉字书写到词语解释,从简单问答到阅读理解,更有《每课一考》《每节一练》,再有日记一则、摘抄一段等等,学生懵懵懂懂,疲于奔命,学生究竟有多大收获?学生素质究竟有多大提高?也未必见得。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一举多得:字词、内容、中心、表达的识记与理解,不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解决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阅读对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写作水平的益处由此可见一斑。读的多了,读的熟了,读的精了,再有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加上对生活的思考,容易产生创作的冲动,往往能够写出“力作”,语文教师又何必大讲特讲范文的主题立意、篇章结构之类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悠然”一词,多么富有表现力——采菊者“见南山”时的安闲,恬淡自适的情态跃然纸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又多么生动传神——句中着一“绿”字使具有神奇力量的“春风”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同时“春风”的神奇力量也有了着落。可是又有谁记载传颂过晋朝的陶渊明、宋代的王安石求学时是学习语法修辞的典范呢?
让学生多读一些,多体会一些,多积累一些,多一些练笔,自然厚积而薄发,写出力透纸背的文章来才不会是“纸上谈兵”。
再则,谈谈阅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我们也许有过被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潸然泪下的经历;我们也许有被好的文学作品所渲染的气氛感染得热血沸腾的时候;我们更有被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浓郁深挚的情感所打动,思想感情与之共鸣而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理体验,这些不都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吗?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怀疑我们的学生读得懂、理解得来、接受得了,而颠来倒去地去讲“通”、讲“透”、讲“明白”呢?有学生在读了某些文章以后彼此交流的情景为证——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阅读去接受健康情感的熏陶、正确思想的教育。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大可以放心、放手地激励学生自己去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中关于父亲“爬过月台,买橘送子”及“我”的感受的叙述是:“……父亲是一个胖子,……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作者看到这里,眼泪来了;我们读到这里,又何尝不流泪呢?有谁能不为这人间之至情(父爱子怜)感动呢?又有谁不明白,这段文字是通过对买橘送子场景的描述来反映真挚的父子之情呢?难道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真有设计一大堆诸如“这段文字反映的是什么”之类的题目而喋喋不休地讲得昏天黑地、唾沫横飞并让学生做出书面答案以考查学生理解层次的必要吗?另外,对于一篇短文,教师深刻挖掘、旁征博引、面面俱到、侃侃而谈,40分钟、80分钟不够,哪有学生阅读欣赏的时间?只有多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细细品味,才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正确方法,说白了也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前一篇:用阅读温养孩子的心灵
后一篇:如何落实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