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阅读温养孩子的心灵

(2022-12-13 10:39:46)
标签:

教育

分类: 荷韵组
用阅读温养孩子的心灵
——听周丽蓉老师的讲座《生命,在阅读中丰盈——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感
景洪市第一中学 袁海艳

12月7日,在这个冬日暖阳的午后,在方老师搭建的平台上,我与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开启了一次线上的美丽约会,享受了一场由周老主讲的盛宴。
周老的讲座中这段话深深打动了我:“我努力想奉献给孩子们的,是我对他们鲜活生命体的关爱,是他们在成长中应该获得的,在未来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一些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说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获得不可能仅靠那课堂40分钟就能完成,需要通过长期的不断的积累与大量的阅读,逐步地温养出来。
然而在这个短视频充斥社会、碎片化阅读泛滥的年代,孩子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去读完一本书,再加上老师不读书这一奇怪现象,要让孩子的素养得到提高,困难重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如何做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我们常常反思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唤醒。记得有这么一个女生,作文写得寡淡无味,既没有优美的语言,情感的表达也无法做到真情流露。一次和她聊天:“你没有发现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吗?你不觉得这蓝天白云与柔和的风美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觉得!”我哑然了,原来人与人的感情并不相通。她之所以没有感觉到美,是因为没有得到更多的文学的滋养,无法感受更无法表达所见所闻,这样的孩子更应该引导她爱上阅读,爱上那些有温度的文字。爱阅读的孩子会发现身边平淡无奇的浪花,也有它的美丽,这个世界会变得五彩斑斓。周老说得好:“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中的美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践行的规范和准则。”
美国学者兼作家、教师、牧师威廉·亚瑟·沃德说:“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当孩子们没有从阅读中获得过乐趣,自然不会对阅读发生兴趣。如果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把阅读的乐趣分享给孩子们,孩子也会渐渐爱上阅读。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每学期都要求学生读两部名著,强制孩子必须去读,孩子并不愿意,甚至抵触。我们反思一下自己,自己读了吗?自己没有读如何让学生读?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先读,才有资格去引导孩子读。
语文课上,孩子们总让我给他们讲名著,觉得我讲得比自己读来得有趣,同样的文字,孩子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不就是因为老师在讲名著时,加入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吗?当孩子无法独立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与孩子一起阅读,唤醒他们的阅读能力呢?
给孩子们上《女娲造人》讲到女娲造人的过程,孩子们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女娲造人的过程就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纯手工操作(手捏小人)到半自动化(用藤条甩黄泥点造人),再到全自动(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不得不说孩子们的解读角度的独特。你永远要相信孩子能自己阅读文章,老师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种能力,挖掘出孩子的这种能力。语文老师的日常教学,不就是挖掘孩子的这种能力吗?日日钻研的不也是如何挖掘孩子的这种能力吗?所以,语文老师从上帝视角来教学,只会慢慢扼杀孩子的这种能力。应放低姿态,与孩子一起“素读”,不要害怕自己不如学生解读得透彻,而要用自身的优势——更多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去丰富孩子的经验,涵养孩子的内心世界,助孩子成长起飞,才是教育的真谛。
卢梭说:“我们的教育是同温暖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当孩子能静下心来抚触文字,定能够感受到文字的温暖、生命的温度。愿每个40分钟都是一段温暖的旅程,愿每个孩子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有质感的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