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播下一颗种子静待一室书香

(2022-12-11 12:00:57)
分类: 心得感悟

               播下一颗种子  静待一室书香

              ——听《生命,在阅读中丰盈——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感

                        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学校   蒋菲菲

又一次聆听周丽蓉老师的讲座,回想自己第一次仰望周老的风采时,那份睿智而深刻,优雅而从容就镌刻在心中,时至今日,师祖周老风采依旧。而这次的讲座关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关于语文教学,关于核心素养等方方面面其实都有启发,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周老分享的对于语文老师的记忆,那份自己以学生的身份爱上阅读,爱上经典,爱上文学的记忆。

为什么我独独对于讲座中周老如何爱上文学的过程记得如此深刻,应该与我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相关。回想我的学生时代,爱上《红楼梦》,就在初中的一次语文课上。我们当时要学的是《林黛玉进贾府》,我还记得我的语文老师从她偶然在路上听到的一次陌生人对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评价谈起,“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适合做妻子?”她先告诉我们那两个青年人都认为林黛玉爱闹脾气,薛宝钗有气度,是位贤妻。接着就给我们讲了贾宝玉挨打后,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做法,她讲到薛宝钗给宝玉送药,冷静而克制,情感收放自如;而林黛玉却为了宝玉哭肿了眼睛,真情难以自制。又让我们从两个人的做法评价谁对宝玉的情感更深,更真。当时我们都异口同声确定“林黛玉”。后来又讲到宝钗扑蝶听到私密话后的做法,让我们更觉宝钗“心机深”。正是那堂语文课,让我坚定地爱上了《红楼梦》,这里有八面玲珑的王熙凤,有谨慎聪慧的林黛玉……她们不是小说中曹雪芹塑造的人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后来,上了高中,我应该是班上《红楼梦》读得最多的人,所以当同学不明白“焦大”是谁时,我却能清晰道明。

现在想来,我这颗热爱阅读的种子,应该就是在那堂语文课上被老师种下的,它悄悄生根,徐徐萌芽,渐渐开花,静静结果。阅读,使我的生命丰盈。正如周老分享的“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一辈子把书读下去,成绩仅是阅读的附加值”我更愿意理解为“当学生爱上读好书,会读好书,成绩还用担心吗?成才还用烦恼吗?”语文,不是教学生怎样做习题,怎样提分就可以了的课程。语文,是一门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密切关联的学科。语文课,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空间,因为在这个空间里,我们能给学生心智上的帮扶,促使他们对生命,对生活,对世界的一份思考。现在,我也成了一名语文教师,我的语文课,要怎样达成这份厚重的使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是这样说的“个体自我的每一次提升,都来自与经典的重逢。”可见,能引导学生有效,有深度地阅读经典,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一篇文章迁移到整本经典的阅读,一定是语文教师达成使命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我现在面对的学生,并不是不爱读书的人,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可谓爱不释手,抢占一切碎片化时间偷偷读;同样是这群学生,一提到阅读名著,就只剩为完成任务而读的勉强,特意留出的阅读时间只是应付老师走马观花。那么,如何在学生心中种下阅读经典的种子,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内驱力呢?回想我爱上《红楼梦》的经历,首先是老师导入的情境正好讲到我感兴趣的点了,让我产生了想了解书中人物,想探究书中人物的动力。联系自身经历来看,要想在学生心中种下阅读经典的种子,设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情境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初步产生把翻书变成读书的动力。

以《朝花夕拾》的阅读为例,教材选入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的文章,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可从文本中“一个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地方,为什么会成为‘我’的乐园呢?”于矛盾处探究激发阅读兴趣,也可从“比较我与鲁迅童年相似处”或“我眼中的顽童鲁迅”,于文中鲁迅形象与以往读过的学者、战士的鲁迅形象的反差来激发阅读兴趣。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问题或情境还有很多,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找到文中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点。当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教师还要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动力,让阅读的种子扎根。在作业中可设计以思维导图梳理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或探究“顽童”的蜕变之路,引导学生从一篇拓展到多篇,甚至是整本书的阅读。其中《狗猫鼠》这篇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来生涩难懂,学生一旦产生畏难心理,就很难读下去了,而阅读的种子如果浮于土壤表面,也无法在心中扎根。参考徐杰老师主编的《名著导读教学参考书》中编入的案例,先以“老鼠娶妻”的插图,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再通过比较写作当下与回忆旧事的不同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生一旦真正的读进去,阅读的种子也稳稳扎根了。

统编版教材中以单篇链接整本书的课文还有很多,比如以《范进中举》链接《儒林外史》,以《智取生辰纲》链接《水浒传》等等。针对这些名篇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定不能只着眼于单篇,要有全局观,以单篇为杆,以学生阅读的兴趣点为支点,以此撬动对整本书的阅读。

语文教师怎样找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呢?首先要教师爱读经典,深读、细读经典,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用黄厚江老师的话来说,“教师爱读书了,学生才会爱读书。”而“一代一代学生爱读书了,我们的民族才会有爱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种子一旦扎根,终会书香弥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