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相长,学以致用——2021.7—2022.7工作室年度学习总结

(2022-08-24 21:10:51)
标签:

教育

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2021.72022.7工作室年度学习总结

昆十四中高新校区 董安琪

一年时间匆匆而逝,近两年来一直有一种感觉,被时间推着跑,也许真如科普杂志上所讲地球的自转变快了——真实的科学解释;也许是太忙碌了,单位时间内做了更多的事情,太充实了。这充实之中除了有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管理工作,就是工作室的学习了。现在回首发现教学工作与工作室的学习相辅相成,教学相长,收获颇丰,分三个关键板块,总结如下。

一、关于“整合意识”。

这一年来我思考与实践最多的就是这个板块,这与近年来提倡的教学理念、新课标的要求有关。最早关注“整合”是从群文阅读开始,再到“大单元教学”,最后到近期新课标发布后出现的“学习任务群”,这些都一步步指向“整合”。

1. 所学:有关“整合教学”在这一年时间里一直贯穿工作室整个学习过程,主要是课题研究及讲座学习两个方面。课题研究推动我积极思考、积极研讨,讲座学习给予我理论的支撑、方法的指导以及思路的启发。

这一年听过的有关讲座有:郑桂华老师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理解与运用”、何立新老师“基于多样态阅读方式的统编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及探索”的讲座、何立新老师的“深入领会课标旨意,准确把握课改指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键解析专题讲座”、徐志伟老师“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难点破解专题讲座”、曹公奇“怎样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专题讲座”。

郑桂华老师的讲座极具前瞻性地指导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关联整合,聚焦深入”,教材具有人文性和系统性,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当利用这一特性,以真实的语言运用为基石,对单元内部、单元之间、必修和选修之间进行恰当的整合,可以将主题、文本、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任务整合为大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单元学习任务,并且有持续性评价。在这次讲座中,我关注到在整合过程中被我忽视的几个环节,一是“情境”,并且是“真实情境”,二是“整合”需要“聚焦深入”,三是整合过程中关注工具性的方面,四是持续性评价。

第一次聆听何立新老师的讲座就是“基于多样态阅读方式的统编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及探索”这个讲座,这个讲座给我的启发非常多,也解决了我关于阅读整合教学的很多疑惑,何老师生动的课例告诉我们阅读是多样的,单篇阅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各有作用,不可缺费,这个讲座也让我在近年来纷扰的争论中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单篇阅读不可缺少,整合阅读也有其重要作用,或者说这个讲座更坚定了我去实践“整合教学”。

何立新老师第二次讲座是假期里的新课标培训,这一次何老师首先解决了很多概念性的问题,核心素养、任务群等概念逐渐清晰;同时何老师的很多课例示范了如何培育核心素养,落实学习任务群。

徐志伟老师和曹公奇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确了“任务学习”的基本元素,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步骤等,使我操作和实践时有章可循,甚至是直接模仿。

讲座奠定了理论,课题研究就是进行实操。去年暑假结束后大家交流了假期读书心得,阅读了伙伴推荐的王君的《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以及吴泓的《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真实的一线课例给我很多启发,整合的思路原来是多样的。除了阅读,课题研究的准备还有听评研究课。这一年我们一共进行了5次课题研究课的研讨,古诗整合阅读、活动探究演讲单元的整合教学、说明文单元的阅读整合教学以及多文体单元的整合教学,每一次都是思维的碰撞,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困惑的延伸。

2. 所用:学以致用,“整合意识”贯穿了我一整个学年的教学,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比较阅读到主题阅读,再到大单元整合、跨单元整合、最后落实课标的学习任务群。

最初开始整合是从古诗开始,更小一点的整合是从古诗的比较阅读开始,当时只是看到孙绍振教授解读古诗以及听郦波教授讲古诗,都常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解读,于是经常使用“比较阅读”推动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古诗词。后来听了师父的课,又开始了古诗主题的整合。再往后因课题的申报,继续深入地学习,讲座、听评课、课题研讨等进一步推动我主动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上个学期,一方面为了更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想做一些尝试和改变,所以“大胆”地跨单元、跨教材整合了八年级和九年级的一些内容。例如在“理想世界”的主题下,整合阅读鲁迅的三篇小说《社戏》《孔乙己》《故乡》,《桃花源记》《大道之行》;在山水游记的主题下整合了八下《小石潭记》九上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最近自己还上了研究课,七下的第四单元“中华美德”,开始思考除了用主题进行整合之外的可能性,于是从阅读写作方法的角度展开整合。在学习了新课标之后,开始“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整合了九上及九下两个现代诗单元以及《艾青诗选》,这一次的整合是希望能够完成地进行一次“任务群学习”的教学设计。

3. 所长:学以致用,收获成效,教学相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效率、解读深入、训练思维。

“整合意识”贯穿教学,除了节省了一些课时外,整合之后因为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更加容易推进课程,所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了实现“整合教学”,寻找多种解读的角度,以及希望整合时关注到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深度思维的发展,就会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文本解读和教材、教参、书籍的研读,甚至是一些工具书、文学史、传记的阅读,从而实现了文本的深入解读。

“整合意识”贯穿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整合”实际是具有很强逻辑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深度思维得到训练。

4.所思:在整个“学”与“教”的过程中,仍显得浮躁,略懂皮毛就兴奋地开始实践,很多时候可能只抓住了“形”而没有领悟“核”,不能潜心钻研。特别是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耐心不够,程度不够。同时,很多整合设计是不成熟的,虽然得到一些老师的认可,在五华区内和周边县市还上了公开课,但是现在回想还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特别缺乏对“情境”的设计,对这个教学过程持续性评价。

二、关于“整本书阅读”。

1. 所学:关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方式是工作室线上讲座及相关书籍阅读。

   本学年在线上聆听了徐杰老师的讲座“用评价撬动整本书阅读”,肖培东老师的讲座“名家说名作之《艾青诗选》”。阅读了吴泓老师的著作《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

徐杰老师认为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学习评价分为三个维度:过程评价、共生评价、考试评价。又一次提醒我任何教学设计都不应忘记评价的环节,评价的环节除了检测学习效果,还具有阅读的指引性、还能生成新的阅读资源,“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应该贯穿整个阅读过程。

肖培东老师的名著导读课与徐杰老师的导读课都有一个特点——颇具设计感,听完他们的讲座和他们的导读课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本书即一个文本,教一本书和教一篇课文是一样的,教师需要在自己的研究与解读基础上精妙地设计活动任务,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推动整本书的阅读。如果教师自己连整本书都没有看完的话,谈何解读;没有解读与研究,精妙的设计、优化的支架从何而来。

2. 所用:本学年继续参与一本名著导读的编写工作,负责《海底两万里》《带上她的眼睛》的导读编写。深刻地感受到只有自己认真阅读完整本书,才有可能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这本书,并且走向文本深处。认真研读完《海底两万里》《带上她的眼睛》这两本书之后我能自己总结出一些阅读鉴赏科幻小说的方法,发现“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并没有那么难,之前觉得难其实是自己都不熟悉文本。

3. 所长:开始关注“整本书阅读”,下决心认真研读初中阶段几本名著;开始关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不再随意而为;通过讲座的学习与专业书籍的阅读,理清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关键点,同时在一些课例的启发下也学习到一些技巧。

4. 所思:“整本书阅读”教学之难,难在教师,教师都没有细致阅读,如同没有备课,如何带动学生进行阅读,只有教师认真研读了才能找到撬动学生阅读的关键点,这一方面我做得非常不够,希望新的学年能有所改进。

三、关于“试题研究”。

1. 所学:这一学年也一如既往关注“试题研究”,听了师父的讲座“2022年语文中考试题及教学导向分析与交流”,听了罗浩宇老师“练好基本功,学会命试题”的专题讲座。以及万唯线上线下的一些讲座。

    罗老师的讲座非常实用,既揭开了命题神秘的面纱,又露出了试题本真的面目,让我们从基本的命题环节,实操过程学起,也提醒我们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就如罗老师的讲座题目所言,是从基本功开始学命题,获益匪浅。师父带领我们分析了2022年的市题和省题,提醒我们关注近年来命题的趋势和理念,试题的理念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培养能力与素养。

2. 所用:本学年参与了一次五华区期末命题工作,一次审题工作,参加区里研究全国中考试题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2022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试题中指向深度思维测评的试题研究。送课下乡,到文山、晋宁进行关于中考复习指导的讲座以及听课指导等工作。参与了中考教辅作文部分的编写,把自己之前研究全国考题的成果写入其中,做到真正原创。

 

3. 所长:对试题的深入研究首先最直接地是促进了学生分数的提高;然后更加长远地是师父所给予我们的理念,通过分析试题发现其中的导向,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使得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有了长足地发展。最后,用新课标的理念关联试题研究,使得自己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拓宽了维度与深度。

4. 所思:目前所学与实践都非常粗糙和表面,一如既往地略显浮躁,对于理论的深入学习不够。另外,听了罗老师的讲座发现优质的试题命制不易,虽然多次参与命题,但是自己基本功欠缺,还需要补课和继续磨练,希望自己继续努力在这个方面有更多的进步。

    这一学年的工作室学习形式多样,收获满满,所学用于所教,教然后知困,然后自省自强,此之谓教学相长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