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学以致用——2021.7—2022.7工作室年度学习总结
(2022-08-24 21:10:51)
标签:
教育 |
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2021.7—2022.7工作室年度学习总结
昆十四中高新校区 董安琪
一年时间匆匆而逝,近两年来一直有一种感觉,被时间推着跑,也许真如科普杂志上所讲地球的自转变快了——真实的科学解释;也许是太忙碌了,单位时间内做了更多的事情,太充实了。这充实之中除了有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管理工作,就是工作室的学习了。现在回首发现教学工作与工作室的学习相辅相成,教学相长,收获颇丰,分三个关键板块,总结如下。
一、关于“整合意识”。
这一年来我思考与实践最多的就是这个板块,这与近年来提倡的教学理念、新课标的要求有关。最早关注“整合”是从群文阅读开始,再到“大单元教学”,最后到近期新课标发布后出现的“学习任务群”,这些都一步步指向“整合”。
1.
这一年听过的有关讲座有:郑桂华老师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理解与运用”、何立新老师“基于多样态阅读方式的统编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及探索”的讲座、何立新老师的“深入领会课标旨意,准确把握课改指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键解析专题讲座”、徐志伟老师“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难点破解专题讲座”、曹公奇“怎样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专题讲座”。
郑桂华老师的讲座极具前瞻性地指导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关联整合,聚焦深入”,教材具有人文性和系统性,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当利用这一特性,以真实的语言运用为基石,对单元内部、单元之间、必修和选修之间进行恰当的整合,可以将主题、文本、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任务整合为大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单元学习任务,并且有持续性评价。在这次讲座中,我关注到在整合过程中被我忽视的几个环节,一是“情境”,并且是“真实情境”,二是“整合”需要“聚焦深入”,三是整合过程中关注工具性的方面,四是持续性评价。
第一次聆听何立新老师的讲座就是“基于多样态阅读方式的统编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及探索”这个讲座,这个讲座给我的启发非常多,也解决了我关于阅读整合教学的很多疑惑,何老师生动的课例告诉我们阅读是多样的,单篇阅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各有作用,不可缺费,这个讲座也让我在近年来纷扰的争论中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单篇阅读不可缺少,整合阅读也有其重要作用,或者说这个讲座更坚定了我去实践“整合教学”。
何立新老师第二次讲座是假期里的新课标培训,这一次何老师首先解决了很多概念性的问题,核心素养、任务群等概念逐渐清晰;同时何老师的很多课例示范了如何培育核心素养,落实学习任务群。
徐志伟老师和曹公奇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确了“任务学习”的基本元素,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步骤等,使我操作和实践时有章可循,甚至是直接模仿。
讲座奠定了理论,课题研究就是进行实操。去年暑假结束后大家交流了假期读书心得,阅读了伙伴推荐的王君的《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以及吴泓的《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真实的一线课例给我很多启发,整合的思路原来是多样的。除了阅读,课题研究的准备还有听评研究课。这一年我们一共进行了5次课题研究课的研讨,古诗整合阅读、活动探究演讲单元的整合教学、说明文单元的阅读整合教学以及多文体单元的整合教学,每一次都是思维的碰撞,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困惑的延伸。
2.
最初开始整合是从古诗开始,更小一点的整合是从古诗的比较阅读开始,当时只是看到孙绍振教授解读古诗以及听郦波教授讲古诗,都常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解读,于是经常使用“比较阅读”推动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古诗词。后来听了师父的课,又开始了古诗主题的整合。再往后因课题的申报,继续深入地学习,讲座、听评课、课题研讨等进一步推动我主动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上个学期,一方面为了更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想做一些尝试和改变,所以“大胆”地跨单元、跨教材整合了八年级和九年级的一些内容。例如在“理想世界”的主题下,整合阅读鲁迅的三篇小说《社戏》《孔乙己》《故乡》,《桃花源记》《大道之行》;在山水游记的主题下整合了八下《小石潭记》九上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最近自己还上了研究课,七下的第四单元“中华美德”,开始思考除了用主题进行整合之外的可能性,于是从阅读写作方法的角度展开整合。在学习了新课标之后,开始“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整合了九上及九下两个现代诗单元以及《艾青诗选》,这一次的整合是希望能够完成地进行一次“任务群学习”的教学设计。
3.
“整合意识”贯穿教学,除了节省了一些课时外,整合之后因为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更加容易推进课程,所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了实现“整合教学”,寻找多种解读的角度,以及希望整合时关注到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深度思维的发展,就会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文本解读和教材、教参、书籍的研读,甚至是一些工具书、文学史、传记的阅读,从而实现了文本的深入解读。
“整合意识”贯穿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整合”实际是具有很强逻辑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深度思维得到训练。
4.所思:在整个“学”与“教”的过程中,仍显得浮躁,略懂皮毛就兴奋地开始实践,很多时候可能只抓住了“形”而没有领悟“核”,不能潜心钻研。特别是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耐心不够,程度不够。同时,很多整合设计是不成熟的,虽然得到一些老师的认可,在五华区内和周边县市还上了公开课,但是现在回想还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特别缺乏对“情境”的设计,对这个教学过程持续性评价。
二、关于“整本书阅读”。
1.
徐杰老师认为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学习评价分为三个维度:过程评价、共生评价、考试评价。又一次提醒我任何教学设计都不应忘记评价的环节,评价的环节除了检测学习效果,还具有阅读的指引性、还能生成新的阅读资源,“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应该贯穿整个阅读过程。
肖培东老师的名著导读课与徐杰老师的导读课都有一个特点——颇具设计感,听完他们的讲座和他们的导读课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本书即一个文本,教一本书和教一篇课文是一样的,教师需要在自己的研究与解读基础上精妙地设计活动任务,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推动整本书的阅读。如果教师自己连整本书都没有看完的话,谈何解读;没有解读与研究,精妙的设计、优化的支架从何而来。
2.
3.
4.
三、关于“试题研究”。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