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仰之弥高(顾德胜)

(2022-08-23 17:33:37)
分类: 计划总结

仰之弥高

顾德胜

在我工作的9年来,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慢慢的感觉进步甚微,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步履迟缓。愧疚于自己知识的匮乏和单薄,对语文学科思想的理解,对课堂教学设计,对职业理想远景规划,都是不够的,太多时候是在既定的轨道上奔忙着,而方向却是不明确的。我极渴望能得到指引,能在专业道路上向更高远进步。从2020年参加方睿语文名师工作室学习,始于遇见,开启别样之旅,到现在已两年有余。

时光匆匆,每周三的工作室研讨活动已成为习惯。这其中我钦佩于方老师为师者的渊博、亲切、真心、真情,当然也有“明师”的严厉和谆谆教诲。总结学习收获,我在写作教学、自读课教学、学生拓展阅读和我个人阅读上收获颇丰。

就写作教学而言,回顾之前,我不能记起设计巧妙的写作课来,当然从学生角度来考量,自然也是没有让学生有获益的写作指导,之前的教师写作指导和学生写作是割裂的,老师一堂课的指导,讲个不停,大多用教材举例,课末布置题目,学生晚上完成,之后千年不变的批阅、讲评、修改、誊抄。我也苦于突破不了,而内心深处又急于突破。在工作室学习过程中,方老师组织了写作课研讨活动,观摩了同伴们的写作课,阅读黄厚江老师的《从此爱上作文课》,聆听方老师的写作指导实践总结。我学习着像方老师一样设置写作情景,设计读写结合,少量、多次的进行片段训练,效果是较显著的,就指导学生写《校园秋景》来说,我便抛开了指导景物描写的条条框框,从带学生观察校园秋景开始,观察后在不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进行片段写作,在课堂中现场评讲典型片段,总结方法,学生继续在片段的基础上修改并扩写,如是指导了三次,学生写了三次,从课堂反馈和作品来看,学生是有收获的,这也启示我立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写作体验”,同时“以写作教写作”这是我反复尝试的点。就读写结合而言,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改写、扩写、补写,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写作教学上这是我继续尝试的方向。

影响学生写作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学生当下生活和写作是脱节的,语言的积累不够丰富,写作和性格有关,语文课堂的学习等等。那这些影响学生写作的因素中哪些是我们能做的?怎么做?老师能做的自然是从课堂中来,从学生阅读中来,从多写多练中来,以此来唤醒学生写作的小小冲动。

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来入手就显得至关重要,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从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仿写训练中来是很直接和可行的。系统性开展写作仿写训练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也便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真正有益的提升。只有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倾诉,这就回到了起点,写作便是倾诉的过程,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有节制的外化。写作教学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倾诉,语文老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倾诉欲望,教会他们如何把自己内心所想恰当的表达出来,这都可从“仿”中来。

在自读课文教学方面,之前我并未区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均是一样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学习中,我有了认真的思考,深入改变之前认知上的问题,进而在教学设计上突破。自读课文教学主要采用了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和《翠湖心影》可以同步阅读,学生来总结作家的语言风格成为课堂的主线。《回忆鲁迅先生》和《一面》的对比阅读设计。我充分的使用自读课本来辅助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在对比和拓展阅读中收获知识,而不局限于就课文讲课文。

基于如何让学生丰富阅读生活,就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石,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初中部每天中午保证学生25分钟的阅读时间,通过语文老师从图书馆借阅、学生自带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用来做阅读展示交流活动,本学期我分别分组组织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我最崇敬的一位作家”“我最欣赏的一首诗”“小小朗读者”这四个主题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假期作业也同样是必读书籍和推荐书籍相结合,用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阅读积累提升。

在工作来的几年里,除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籍,我都不大记得自己读完了几本书,总之是少而又少了,都已习惯了用手机来碎片化阅读获取信息。工作室的经历同时开启了我进一步学习的阀门,方老师推荐了阅读书籍,在氛围的带动下,我阅读完毕,同时收获了久违的阅读所独具的美妙感受,这半年来,事情没落下,书读的更多了,从名师札记、学校管理、心理健康、社会经济、名家小说,虽说还不足十本,但这差不多是过去几年的总和了,在阅读道路上走向更远,于我而言,这何其幸运。

回顾过往,深知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路径还缺乏规划,亦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幸而在工作室中有了活动、任务,在团体的驱动中,驶向远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一切,始于遇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