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听何立新老师讲座有感
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张笑予
听何立新老师的讲座受益良多,反观从我的学生时代学习经历到我自己的从教经历,会进行一些课文的勾连,但更多的是专注于单篇教学。近些年各种新教学思路涌现出来,窃以为这并不是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相反是一道多选题,在适合的地方使用适合的方式。不过,在群文阅读的启发下,确如何老师所说,单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突破,也就是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有特殊的交流目的,特定的交流内容、特别的交流方式。然而教师过于主动,让这种交流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最终让学生丧失了“语文思维”的能力。这与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命题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息息相关。
语文教学更多时候是通过阅读教学展开,阅读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
思维在语文智能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有一位科学家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一个不会思维的学生,不会是智慧的学生。现下“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未直接显示对思维能力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模糊表述,导致了语文教学重欣赏性阅读,重价值观的输入,忽略了藏在文学作品文字背后的内在逻辑。虽然品读、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但因忽略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丧失了条分缕析的能力,思考问题杂乱无章,语言表述词不达意。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材料存在大量思维能力的因素,因此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阅读体系,是语文教学在素养时代的主要目标。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历来看重“语文思维”。他认为“文章的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即使是文学色彩浓厚的诗文教学也不应该只重赏析,而忽略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在逻辑。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之一的阅读教学,它又是培养“语文思维”的战略要地。
单篇阅读教学应该是思维的起点,而非终点。语文课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仅止停留在句读之间。去做能撬动学生思维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