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概念之我见
(2017-12-30 22:32: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心得感悟 |
“整本书阅读”概念之我见
此次参加“整本书阅读”论坛,看到很多大咖例如樊阳老师,例如于树泉老师,例如彭科友老师讲述他们的阅读情况,让人非常震撼,即使整个国家阅读氛围并不是太好,即使语文学科没有明确要读什么书目,但是这些勇敢而有想法的老师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他们的学生,这些就够令人感动的了。
召开了这样一次盛会,“整本书阅读”,但是什么是“整本书阅读”呢?
2017年12月1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整本书阅读”论坛上,王本华在《让名著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讲座上说,相对于“整本书阅读”这样的概念,她更喜欢“名著阅读”这个概念。
在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文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
1949年,《中学语文课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了单篇的文字外,兼采是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用现代语的整本的书”。
这个时期,都提到的是“整本的书”,不是我们现在提到的“整本书”。
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确立“名著阅读”的概念,语文教学开始重新建立名著阅读的观念,当时各年段的教学要求建议“课外阅读三五本书”,但那时基本上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01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也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那叶圣陶提出的“整本的书”,与“名著阅读”和我们现在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概念是一样的么?
深圳新安中学吴泓老师在《语文学习要读整本的书》一文中提出:“我们读正本的书,不是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如读一本《诗经》、一本《楚辞》、一本《红楼梦》、一本《边城》或者一本《老人与海》和一本《到灯塔去》;也不是一个随性随意、缺少指导的过程式的概念,如像过去前辈学人说的“偷空看《三国演义》(叶圣陶语)等一本或者几十本‘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