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万圣节那天,写了一篇推文《小猫妖和她的南瓜灯》(简称《猫妖篇》)。
说实话,我对万圣节一点都不感兴趣。
如果不是朋友圈被“不给糖就捣蛋”刷屏,我就不会想着去百度有关万圣节的资料了。
本来只是想知道万圣节为什么要吃糖,但后来看着看着就发现关于万圣节的传说很有意思,于是就有了想去写万圣节推文的念头。
写故事大纲是在万圣节前一晚,真正动笔开始写的时候,是在万圣节当天。
那天学校恰好举办校运会,我就是在那嘈杂的各种声音中写完那篇推文的。
说实话,我个人比较喜欢安静的写作环境。因为它留给我的思考空间很大,而且写的时候也是一气呵成。
断断续续的创作,容易忽略很多细节。
那天的推文配图是鹿臻提供的,坦白说,那篇文章一部分灵感就取自这组图片。
与其说是图片配文章,倒不如说是我在给这组图片配文字。
谢谢鹿臻的帮助,才得以有了这篇文章。
……
即便最后收尾了,但我总觉得故事还是没有完。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续篇《东极扶桑,西极若木》(简称《扶桑篇》)。
其实最初只是想给那个调酒师取个好听的名字,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写着写着就由“扶桑”联想到了“东极扶桑,西极若木”,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扶桑和阿若的前世说。
我想,一定意义上来说,《扶桑篇》是填补漏洞的存在,但也是对其前篇内容的丰富,纵然它依旧不够完美。
最开始花妖的存在,是扶桑从除妖师变为调酒师的一个契机。契机这东西,不能出现地太过突兀,但也不能出现地太过刻意。
就让这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于是,就这样,扶桑遇见了阿若。
他从阿若的身上,看到了花妖的影子。我想,对于很多人而言,一些情感的触动,往往会在干净的灵魂上展现。
这个情节设计可能与我自己的喜好有关吧
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虽然很多时候我都会残忍地把这份美好打碎。
扶桑的师妹说,除妖师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情”字。
偏偏扶桑从遇到花妖的那一刻起,便有了悲悯之情,所以也注定他当不了一个合格的除妖师。
在人间当了调酒师后,他看到了更多的人世悲欢。
以至于他有了更多的感情。
虽然说他对阿若最初的情感可能只是普通的恻隐之情,但对于一个初次懂得情感的人来说,他们会全身心地对那个人好。
一如在沙漠里迷了路的人看到水源一般,一如长期生活在地下室里的人看到阳光一般。水是他们的希望,阳光是他们的希望。而情感,就是扶桑心跳动时的温暖。
扶桑的师妹最后问扶桑,你喜欢她对吗?扶桑的回答是“是”。但在文中我并没有写太多他与阿若相处时的生活细节。
因为我觉得有些话点到而止就好了。至于扶桑是真的喜欢阿若,还是误把“恻隐之情”当做“喜欢”,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如果这份情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就让它一直这么错下去吧。
在魔宫上万年的蹉跎岁月,因为有了这份“喜欢”,就尚且有一个人可以想念,还有那么一段美好的过往值得去回忆。如果连这份“喜欢”都是假的,是荒谬的妄想,那么此后的岁月,该如何度过啊!
所以我不忍心破坏掉这份美好的“喜欢”,也不忍心把故事写的太彻底。
故事以一个人的视角去讲太过单薄,单薄到像一张轻飘飘的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