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2018-08-20 19:38:18)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鲁晓绒

我们大多数教师教学习惯依附于教材,讲透、讲深,而后进行大量的习题演练,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认为高中生只要会解题,就没有必要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只看到了数学的“知识价值”,忽略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对数学所特有的文化教育价值的理解和把握不够适当。数学文化在《课程标准》中已被作为单独板块列出,也体现了他的特殊地位。所以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我们该如何去做呢?我觉得可从以下方面注意:

一、备课过程中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故事并作熟悉的了解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一些数学家相关的故事进行收集并作熟悉的了解,这样当在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与学生交流时就可以信手拈来,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讲集合前可以插入与集合有关的小故事:“理发师悖论”,悖论就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承认它是正确的,则可以推出它是错误的,而如果承认它是错误的,又能推出它是正确的,19世纪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这一悖论的提出,指出康托尔集合论的理论基础的不足之处,促进了集合论的发展。

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讲“二项式定理”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等等。我们可根据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介绍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课堂引入中渗透数学数学知识的文化

如《空间几何体体积》可先讲阿基米德检验金王冠纯度的故事,然后过渡到祖暅原理,祖暅比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早1100年发现该定理,这一数学史故事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再如“事件的独立性”可引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该节课学习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讨这句话对不对。又如函数单调性”的引入 可通过文学诗词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从文学诗词引入,不但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文化

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研究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图象变化趋势,可引出这样的故事: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麦,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所需麦粒总数为: 18446744073709551615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很生动地使学生认识到指数函数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并积极渗透数学思想。多面体的面数F、棱数E、顶点数V,欧拉给出的公式: V-E+F=2这么简单的欧拉公式,总结了无数的多面体的特性。这个公式是数学“简单美”的典范。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全面性,对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总之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才能将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到课堂、融入到教学,才能让学生进一步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从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