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竞赛是小升初的利器
(2021-09-03 11:39:22)分类: 中考高考 |
早在"减减新政"出台的一个多月前,2021年的小升初,就降下了帷幕。到此为止,第一代小升初的新政步伐,已经跨过了第四年。有趣的是,四年之后的小升初,与四年之前,反而更为相似!列举出来的区别相对更少:1)民校录取考核推迟到摇号之后,考试仍然是考试,只是时间变了;2)民校费用大大提升,平均涨一倍以上;3)华奥招考力度更小,缺乏号召力。
可以回顾小升初四年新政的步伐,以及已知的后续举措:
2018年:1)禁止透露小学成绩,禁止民校MK,特别是禁止小升初考核奥数,因此禁止华杯与希望杯,——>>机构人士等综合派们,马上声称那是“禁止奥赛”,都理解错了!——>>导致MK抵抗性的地下化,(只是抵抗性,即未来将会式微),扩张性地走向机构介引的渠道,(扩张性,小升初开始更依赖机构渠道,出现专门小升初的卖拐机构),民校开始涨价(意义渐明)。
2019年:1)上述禁止,向严禁发展;但是MK仍有,典型组织者,向郊外远县的地下停车场设摊;2)民校开始要求提供50%以上的摇号位;华附奥考也在事实上被禁止,只能“面试”。严禁的结果,是导致MK开始走向“地下的极端化”,同时公校为主,开始出现竞赛性质的“坑班营”。民间代为功能的收费服务,典型就是“华杯营”,华一的获得难度,同期大概降低十倍以上。
2020年:1)中考开始设置50%的到校指标,显然是为2019年的摇号配套;2)MK渐见消失,密度降低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机构的“阶段考”成为学校招生的主要参考;因此新政之后两年,机构的需求刚性,在小升初阶段反而提高了!能抵偿机构刚性的,是在新政灰色地带的“公校坑班营”。前者强调综合,后者着眼竞赛。综合派与竞赛派的对抗竞争,一如以往地强烈。
2021年:1)MK没有了,统统变成公开的,集中在摇号之后的民校公开考试。民校涨价显见是最合理的应对:增加收入,并迫使财力弱的家庭放弃,家庭财力本身也提供了最优化生源的间接参考;当放弃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公开考试,那就和新政前没有两样。只是民校起始价格贵得多,不如当初普惠;2)小升初机构活跃在民校公校的补录阶段,卖拐业渐现取代补课服务的趋势。
2022年:彻底割断公办民校的关系,公校归公校,民校归民校;似乎还包括,把民校的教学方式,也纳入公校管理的范畴;但未知“大校集团”中的公校和民校关系,是否有所切割。
由小升初几年新政的贯彻效果来看,思路是清晰,总体目标是围剿“机构补课”,特别是小升初补课。涉及奥数者,只是关联性伤害,非本意也!民校类似,并非政策着力方向,只是配合“压制机构补课”的原意,直到今年开始的切割公办民校,才针对了民校,但也只是针对其子集之“公办民形式”。新政显然是合理之举:公办民形式就是“循租”,于市场公平也是不合理的。
由此推测,公校的“坑班营”,常常以“暑期竞赛营”的方式,估计会继续大行其事,而不会成为政策的目标。因为它在此前,起到了抵偿机构渠道的作用,后期起到抵偿民校集中的效果。
因此估计施治方向,很可能转向“小升初卖拐机构”。但是估计,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它们的业务方式,类似“乙肝转阴”,本身就非常隐蔽:通常是要多少多少钱,才能进某校。这样就把“能不能进某校”,变成“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有两个保险阀:1)如果不成功,全款退回,看看乙肝转阴,是不是这种业务模式?2)业务主体是二三线公校,形式相当于医疗行业的“医托”:把病人从一线医院,用一线的价格,转到二三线医院去治,赚取其中的差价。在这里就变成了“学托”:你给多少万,把你收进某些不知名的“新名校”里,“乙肝转阴”不成功不收钱。
这种卖拐机构,在小升初热闹的年代时就很常见。差不多是小补课机构的主要副业。相比之下,补课上小升初,反而显得光明正大,付出了劳动,服务收取费用。现在只不过是,光明正大的遭到围剿打压,卖拐就成了黄金时代而已。如同市场打压了,并不是市场消失,而是转化成黑市,费用更高,效用更低!本来也是市场规律嘛。当家长们慌不择路时,还是小心吧!
由此可以观察,网上许多机构家长的老司机们,"无利不起早",还特别勤快!私人时间恍如多得用不完!只是一直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搞什么。他们自已想办补课班?但是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孩子也是学渣级;部分三线公校的老司机义工们,甚至声称“反对补课”,当然,他们也反对着“竞赛”。以至有特长生的家长老司机,虽然也算名校的“义工”!居然攻击俺《在刷题中自学》是“激进”!您可以想像吗?若这些人是想赚取,转介绍机构补课收回扣?机构的确会给“介绍新学生”回扣,但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回扣行业”成立!道理简单,回扣总是低于营销成本,补课业也不例外!实际上不可能操作;(意味着没操作过的或会跃跃欲试,操作过的会很快停手,发现自已是沙雕);如果只是想拼课降低补课成本?比如学而思卓越,都有“介绍别的同学者几折”,但没必要那么狂热嘛!
那么新一代小升初家长,应该如何规划自已孩子,获得升学的最优解呢?
如果咱上述的理解没错,那么最优方案,显然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竞赛拉动综合,能力带动升学!
信息竞赛,显然是其中成本最低,效用最高的选项。至少之一!如果还有旁侪的话。
1)公校坑班竞赛营,在未来几年来,会是流动比较舒敞的通道;信息竞赛不需要大成本、大压力的“学科补习”,反而有助于学科成绩和初中成绩的坚挺,会成为公校录取新生的共识;
2)参过信息竞赛培训,可以有效补偿“家庭学习氛围不足”,这种最常见缺点,不会与学校的学校学习,产生重复性的低效,——>>第一,真正决定小学成绩和小升初结果,其实是“家庭学习环境,家庭的上进氛围”;有些小学家长觉得“机构补课有用”,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机构学习氛围,补偿了部分低端文化家庭的学习氛围”,但是,更良好的学习上进氛围的补充,其实是竞赛,而不是机构的补课;第二,机构补课那怕培优,除非是奥数,否则基本上与学校教学重复,总体必然低效(机构派称“重复教学才是高效”,显然纯属忽悠),而竞赛拓展就不会有重复而形成的低效。
3)小学生的竞赛拓展,是综合性的起跑线上的学习能力培养,最终的高烤成功率和优秀率,都显见优越!但是它并不排斥,必要时的其他手段,无论是综合学科的平衡,还是机构补课,甚至“升学黑市”……,——>>仅仅指出,万一其他手段全部失败,优秀的小学同学,给派位到了最渣的学校里;由于竞赛培训拓展了“自学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位同学也有对不良氛围的最强烈免疫力。
当然,竞赛拓展的培优,缺点还是有的:如果已有竞赛拓展的同学,最终升学结果,不是太令自已满意,又不愿接受,自已还有可以改进的短处,那么,……,只能是,……,“怪我喽”!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可以回顾小升初四年新政的步伐,以及已知的后续举措:
2018年:1)禁止透露小学成绩,禁止民校MK,特别是禁止小升初考核奥数,因此禁止华杯与希望杯,——>>机构人士等综合派们,马上声称那是“禁止奥赛”,都理解错了!——>>导致MK抵抗性的地下化,(只是抵抗性,即未来将会式微),扩张性地走向机构介引的渠道,(扩张性,小升初开始更依赖机构渠道,出现专门小升初的卖拐机构),民校开始涨价(意义渐明)。
2019年:1)上述禁止,向严禁发展;但是MK仍有,典型组织者,向郊外远县的地下停车场设摊;2)民校开始要求提供50%以上的摇号位;华附奥考也在事实上被禁止,只能“面试”。严禁的结果,是导致MK开始走向“地下的极端化”,同时公校为主,开始出现竞赛性质的“坑班营”。民间代为功能的收费服务,典型就是“华杯营”,华一的获得难度,同期大概降低十倍以上。
2020年:1)中考开始设置50%的到校指标,显然是为2019年的摇号配套;2)MK渐见消失,密度降低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机构的“阶段考”成为学校招生的主要参考;因此新政之后两年,机构的需求刚性,在小升初阶段反而提高了!能抵偿机构刚性的,是在新政灰色地带的“公校坑班营”。前者强调综合,后者着眼竞赛。综合派与竞赛派的对抗竞争,一如以往地强烈。
2021年:1)MK没有了,统统变成公开的,集中在摇号之后的民校公开考试。民校涨价显见是最合理的应对:增加收入,并迫使财力弱的家庭放弃,家庭财力本身也提供了最优化生源的间接参考;当放弃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公开考试,那就和新政前没有两样。只是民校起始价格贵得多,不如当初普惠;2)小升初机构活跃在民校公校的补录阶段,卖拐业渐现取代补课服务的趋势。
2022年:彻底割断公办民校的关系,公校归公校,民校归民校;似乎还包括,把民校的教学方式,也纳入公校管理的范畴;但未知“大校集团”中的公校和民校关系,是否有所切割。
由小升初几年新政的贯彻效果来看,思路是清晰,总体目标是围剿“机构补课”,特别是小升初补课。涉及奥数者,只是关联性伤害,非本意也!民校类似,并非政策着力方向,只是配合“压制机构补课”的原意,直到今年开始的切割公办民校,才针对了民校,但也只是针对其子集之“公办民形式”。新政显然是合理之举:公办民形式就是“循租”,于市场公平也是不合理的。
由此推测,公校的“坑班营”,常常以“暑期竞赛营”的方式,估计会继续大行其事,而不会成为政策的目标。因为它在此前,起到了抵偿机构渠道的作用,后期起到抵偿民校集中的效果。
因此估计施治方向,很可能转向“小升初卖拐机构”。但是估计,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它们的业务方式,类似“乙肝转阴”,本身就非常隐蔽:通常是要多少多少钱,才能进某校。这样就把“能不能进某校”,变成“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有两个保险阀:1)如果不成功,全款退回,看看乙肝转阴,是不是这种业务模式?2)业务主体是二三线公校,形式相当于医疗行业的“医托”:把病人从一线医院,用一线的价格,转到二三线医院去治,赚取其中的差价。在这里就变成了“学托”:你给多少万,把你收进某些不知名的“新名校”里,“乙肝转阴”不成功不收钱。
这种卖拐机构,在小升初热闹的年代时就很常见。差不多是小补课机构的主要副业。相比之下,补课上小升初,反而显得光明正大,付出了劳动,服务收取费用。现在只不过是,光明正大的遭到围剿打压,卖拐就成了黄金时代而已。如同市场打压了,并不是市场消失,而是转化成黑市,费用更高,效用更低!本来也是市场规律嘛。当家长们慌不择路时,还是小心吧!
由此可以观察,网上许多机构家长的老司机们,"无利不起早",还特别勤快!私人时间恍如多得用不完!只是一直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搞什么。他们自已想办补课班?但是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孩子也是学渣级;部分三线公校的老司机义工们,甚至声称“反对补课”,当然,他们也反对着“竞赛”。以至有特长生的家长老司机,虽然也算名校的“义工”!居然攻击俺《在刷题中自学》是“激进”!您可以想像吗?若这些人是想赚取,转介绍机构补课收回扣?机构的确会给“介绍新学生”回扣,但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回扣行业”成立!道理简单,回扣总是低于营销成本,补课业也不例外!实际上不可能操作;(意味着没操作过的或会跃跃欲试,操作过的会很快停手,发现自已是沙雕);如果只是想拼课降低补课成本?比如学而思卓越,都有“介绍别的同学者几折”,但没必要那么狂热嘛!
那么新一代小升初家长,应该如何规划自已孩子,获得升学的最优解呢?
如果咱上述的理解没错,那么最优方案,显然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竞赛拉动综合,能力带动升学!
信息竞赛,显然是其中成本最低,效用最高的选项。至少之一!如果还有旁侪的话。
1)公校坑班竞赛营,在未来几年来,会是流动比较舒敞的通道;信息竞赛不需要大成本、大压力的“学科补习”,反而有助于学科成绩和初中成绩的坚挺,会成为公校录取新生的共识;
2)参过信息竞赛培训,可以有效补偿“家庭学习氛围不足”,这种最常见缺点,不会与学校的学校学习,产生重复性的低效,——>>第一,真正决定小学成绩和小升初结果,其实是“家庭学习环境,家庭的上进氛围”;有些小学家长觉得“机构补课有用”,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机构学习氛围,补偿了部分低端文化家庭的学习氛围”,但是,更良好的学习上进氛围的补充,其实是竞赛,而不是机构的补课;第二,机构补课那怕培优,除非是奥数,否则基本上与学校教学重复,总体必然低效(机构派称“重复教学才是高效”,显然纯属忽悠),而竞赛拓展就不会有重复而形成的低效。
3)小学生的竞赛拓展,是综合性的起跑线上的学习能力培养,最终的高烤成功率和优秀率,都显见优越!但是它并不排斥,必要时的其他手段,无论是综合学科的平衡,还是机构补课,甚至“升学黑市”……,——>>仅仅指出,万一其他手段全部失败,优秀的小学同学,给派位到了最渣的学校里;由于竞赛培训拓展了“自学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位同学也有对不良氛围的最强烈免疫力。
当然,竞赛拓展的培优,缺点还是有的:如果已有竞赛拓展的同学,最终升学结果,不是太令自已满意,又不愿接受,自已还有可以改进的短处,那么,……,只能是,……,“怪我喽”!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前一篇:竞赛最不陪跑,多样性是最理想教育
后一篇:信息竞赛是中考升学买了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