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例谈文言文疏通文意的方法

(2019-02-28 09:22:26)

转载——

例谈文言文疏通文意的方法

咸阳淳化冶峪中学  贾彩玲

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的重点。常用的方法是教师讲解并提醒关键词句的意思,或抄背翻译等,费时费力,其效果不佳。如何疏通文意更有效呢?笔者以为以下之法可取:

“表演”疏通法:在会读课文之后,师生用动作把读出的句子演示出来。那次听《黔之驴》(作者:韩愈),课堂设计很朴素,甚至连课件也没做,就是粉笔加黑板。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后,进入“表演”读,教者要求学生读出“表演”,且教师示范第一段“……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只见老师头微微的扬起,两眼圆睁,表情吃惊,同学们会意地笑了,因为理解了“庞然大物”的意思。又如“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老师在走道又做出一个隐藏的动作,用手中的书遮住头,身子轻轻的下蹲,两眼左右转动,猝又站起小心翼翼的看着同学们,教室里又一次哗然,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蔽“和”窥”的意思。于是,学生模仿老师“表演”读第二段,那个在讲台上的小女孩读着“虎大骇,远遁……”就不由自主后退,说明孩子理解了“远遁”的意思。坐在我身边的男孩读完“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将书给桌上一扣,身子直直坐起,目视远处。我知道孩子会意了“去”的含义。其实仔细观察,孩子们眼神间,眉宇里全透着喜悦和灵气……如此的“疏通”,不得不说高妙。

“活动”疏通法:“活动”带动法是指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动探索,结合文本感知疏通,发展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一种翻译方法。恰当地运用“活动式”翻译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就可以采用“活动式”疏通法。“活动式”教学法一般需要学生在课前为课堂活动做好前期准备,教师可在课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凭借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学课文,围绕“鲁庄公鄙”和“鲁庄公不鄙”两个观点准备自由辩论。在课堂辩论环节,要求每一位辩手的发言必须遵循以下格式:观点是      ,文中可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词语或句子是       ,先解释句意,再分析。这样可以确保在辩论中既落实句子翻译,又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尊重了课文的文本特质——对庄公的评价历来都有分歧。从这个特质出发,采用课堂自由辩论的形式是疏通文言文文意教学一个不错的选择。

“画图”翻译法:就是将课文的内容或重点内容,用简笔画画出,让学生读课文看图画,在对比中理解文意。如《桃花源记》一文,就可依据内容画一幅美丽的图画:绿树环绕,房屋整齐,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男女劳作其间,有鸡犬相见的美丽村庄。学生便边读边对照,边改错。在对比中自然理解此段意思,同时理解了古今异义词“交通”“无论”“妻子”等的意思。又如教《狼》一文,教学生理解“犬坐”一词,画一简笔画狗趴在地上,学生立即笑翻了,有学生大喊:“课文里根本没有写狗,老师你理解错了。”于是全班理解了“犬坐”,意思是“像狗一样蹲在前面”。这种方法比起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长篇累牍的讲解,这样的设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学生的学习却充满情趣理趣。

“对话”疏通法:在课堂上师生依据文本的语境平等的对话,疏通一些关键句子,助学生理解文意。以《陈涉世家》5句为例,析之:
   (1)失期,法皆斩。
   (2)乃丹书帛曰。
   (3)夜篝火,狐鸣呼曰
   (4)固以怪之矣
   (5)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1)(2)学生能知“斩”是“杀”的意思,“书”知是“写”的意思。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书,启发“杀是有标尺的,总不可想杀就啥”,学生很快就知“按法律”,这样就将名词“法”做状语理解了,当然教师最好别出现“状语”一词,否则,就增加了难度。同样“丹”,如法炮制,学生知晓“书”是写的意思,可追问“用什么写呢?”学生即可明白“丹”是动词“用丹砂”的意思。而对(3)句的“狐”,学生容易解为狐狸的意思,教师只需反问“怎样文中还多出个狐狸来,还会叫?”静思,学生笑答“不是狐狸叫,是吴广学狐狸叫。”你看,设身处境,化难为易。(4)句,先引导孩子们理解“之”所代“鱼腹书”,那“怪”是写士卒的感觉的,所以“认为……怪异”的意思,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5)句,依据语境对话,教师引导“是尉自己要生气?”孩子们一想,会明白是别人让尉生气,所以“忿恚”就成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气”的意思。所以,只要课堂有书声,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引导,类似活用这样的文意疏通也会轻松掌握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