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让文言教学实在而灵动——《诫子书》教后记
(2019-02-28 09:34:59)转载——
让文言教学实在而灵动
刘玉侠
一、文言学习理应实在而有效
(一)有效地指导学法。因为工作的便利,我听课无数,评课也很多。而每一次在听完有关文言文的公开课以后,我几乎都能听到观课老师心底的质疑:“如果把文言文都按照现代文上的话,学生真的都能听懂吗?”“如果平时文言文都按这样上的话,学生考试能考好文言文吗?”发出这样质疑的不仅仅是老师们,也包括我自己。文言课堂中这种蜻蜓点水般的了过无痕,很明显带有作秀的成分,但枯燥死板、一味由老师串讲的文言教学方式我们也不大认可,那如何走出这种两难的境遇,我想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这一节课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多层次朗读之后,我采用抢答的方式对学生的文言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测,在激趣之余,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句的习惯以及文言词语辨析能力。与此同时,相机进行方法的指导、归纳,有了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教师单纯地教,变为指导学生学。一句话,只有立足学生文言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才能确保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有效地追问引导。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会考虑,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七年级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学识的限制,解读文本时常常会有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教学智慧,巧妙设计问题去“搭建桥梁”,引导学生顺利渡过解读难关,最终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诫子书》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字面的意思,但要把握深层内涵实属不易。为了避免学生的回答流于肤浅,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静以修身”的“静”字时,我及时追问一句:“何为真正的静?”“如何做到真正的静?”通过拓展阅读周国平的《心静是一种境界》节选,最终让学生明白:只有情绪的安宁才能涵养心性,只有静静地思考才是最有力的行走。
再比如,预设到学生对“俭以养德”这一句话的理解基本会流于表面:节俭,到底能培养什么样的美德?学生的回答估计会很模糊、很宽泛。所以在这里又巧妙地设计一问:“这个俭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节俭”以此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接着让学生依据所给句式来回答:我之所以节俭
二、文言学习理应诗意而灵动
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不愿多学深究的篇章,因其时代久远,语言大多又简约精深,所以它常常以比较枯燥的面孔出现在同学们的视野中,这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如果我们教学文言文仅仅只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就会逐步加深,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的文化魅力”将会成为一纸空谈。为了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我们的教学就不仅要扎实有效,还要灵动而富有诗意。
(一)诗意而灵动的朗读。文言学习贵在读,这样才有语文该有的“味道”。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说:“语文味儿,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儿。”只有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灵活多变的朗读,读出每一个字里饱含着的情味儿,文言种子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古文化的熏陶,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朗读活泼而富有诗意。特别是在“读出层次”这一部分,通过提醒“夫”字的读音及意义,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后,通过分步分声朗读,既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对课文的整体印象,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还让课堂变得活泼而葱茏;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文句式工整,一波三折的特点,找到文字与情感的联络点,我们通过文本变式,指导学生读出一咏三叹、意蕴悠长的感觉;为了指导学生读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我们通过在文末添枝加叶加一个“啊”字,深刻感受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
(二)恰当而灵动的点评。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温暖和谐的,而这种和谐温暖的氛围往往是在师生间“你说我评”的互动交流中体现出来的。比如:
生:“我之所以节俭衣物,是因为想到爸妈挣钱太辛苦。”
师:“小小年纪,竟如此孝顺。如此看来,孝,是一种美德。”
生:“我之所以节俭粮食,是因为想到还有很多饿肚子的人。”
师:“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你在温饱之余,还能想到需要帮助的人,你是一个善良的人,而“善”是贵族的最基本思想,所以,你是这个社会的贵族。”
这样的点评语还有很多,或激励、或延伸、或补充,在师生相映成趣的对话点评中,我们的课堂已经在愉悦中悄然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春”。
补叙:
双安镇中学的课上完了,邱俊老师的现场点评给了我很多鼓励和肯定,她从四个方面例谈了“文言融合”的实践做法,指导性很强,尤其是站在学情的角度思考设计的做法与我灵犀相通,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非常熟悉了,如果再遇到类似学情的班级,再按此设计教学本课,势必有“咀嚼剩饭”索然无味的感觉。所以在汉王镇中学再上该课时,我改用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首先,我将“释文解义懂家训”这一环节中的文言字词检测部分去掉了,换之以“随文释义”。因为对于学生学过的文言文,在品味“文”的过程中不着痕迹的进行“言”的积累,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还轻轻松松的让“言”为“文”服务,既没有割裂文言的美感,又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文言语境中夯实、积累文言字词,这实在是“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的最好体现。
另外,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增补了“劝人劝己传家训”环节,要求学生模仿《诫子书》,创作一两句《诫己书》或《诫友书》:
我想劝诫朋友说:
我想告诫自己说:
这一环节的落实,实际是帮助学生着力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地生花。
如今,行走在文言教学的丛林中,尽管还有很多的磕磕绊绊,但只要我们坚守扎实而灵动的教学原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我们的文言教学之旅就一定会越走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