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竟霞名师工作室
竟霞名师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54
  • 关注人气: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2023-04-17 14:25:26)
标签: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交流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马梦瑶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是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集。这本书收入了他的17节课的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每读一篇,都仿佛走进了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希望未来这些启发可以指导我的教学。

一、举重若轻,行云流水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课堂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是指学生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艺术。教师的“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走进语文的深处。

本书收录的17篇课堂实录,都遵循着简单、朴素的“流程”。大抵是:首先,学习字词,然后是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接着是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最后是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看似“随意”“朴素”,却很难“学到手”。钱梦龙说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加雕琢的朴素,这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李镇西老师从来不愿意把课堂当作表演,在他看来,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学的地方,而不应该为了展现自己把学生当成表演的工具。每次面对新的学生,他都这样告诉学生:“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然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这个“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程序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化繁为简,反璞归真,也折射了李镇西老师对语文课教学的基本观点。我欣赏这样的教法,这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二、尊重课堂,学生至上

李镇西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学生发展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始终不渝地遵循。李老师认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他主张,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这种观点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也在努力地去实践。在教学中,李老师都是遵循着学生提问,集体答疑,教师提问这样的流程。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节课时,李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告诉大家:“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今天你们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讲课,而应该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镇西老师从来不愿意把课堂当作表演,在他看来,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学的地方,而不应该为了展现自己把学生当成表演的工具。钱梦龙先生说“人不仅在他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心里’,而且占居着‘中心’的位置。”这应该是李老师课堂教学最大的奥秘所在。

三、为人幽默,  善于表扬

李镇西老师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宽容的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他的点评,总是那么的幽默、真诚、又不失自然。在李镇西老师执教的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李老师毫不干涉,不管学生的思维多么窄小,都会加以表扬和鼓励。比如“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你很会动脑筋”,“你能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等,像这样的课堂上的赞美、鼓励的话比比皆是。在《祝福》的讲课过程中,班里不爱讲话的杨晓龙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李老师很积极的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说:“你讲的非常好,小龙勇敢的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说的很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现在的小龙变成了大龙!”而后,全班同学自发的为小龙同学鼓掌。正是李镇西老师的毫不掩饰的肯定,鼓励了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举手,每一次举手都是源于对文本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的挑战。这无不体现出李镇西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的思想,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鼓励话语,也是一位语文老师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但学习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老师把教书当作一种乐趣,把难题当课题,把民主教育当奋斗目标,这是我学习的榜样,真希望有缘聆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一睹他的风采。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