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鲁迅杂文有感

(2023-04-17 13:16:20)
标签: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交流

读鲁迅杂文有感

段伊雪

在寒假中,我阅读了鲁迅的杂文《我之节烈观》。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是批判男权社会中出现的变态现象,同时批判女子殉节的道德制度。鲁迅先生的笔法一向犀利。其杂文犀利如匕首,而在这篇杂文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在开头,鲁迅先生并未直接引出话题,而是用一句古往今来人们都常用的话作为开篇:“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鲁迅先生先用这一句话批判了一番“虚君共和”派和灵学派,并犀利的指出这两种方法救国不灵。于是,鲁迅先生用讽刺的口吻引出了一群热心的人提出的新的挽救的方法:“表彰节烈”。并且称赞这种提法为“此种妙法”。这就是鲁迅杂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用讽刺来表达感情力量。

接着,鲁迅先生先解释了一下什么叫做“节烈”,说明了女子为夫自戕才算是所谓的“节烈”。鲁迅先生用一句话就总结了前文的观点:“总而言之······中国便得救了。”由此我们可见,当时的中国已经迷惘到了何种程度,居然有人认为只有表彰节烈才能挽救这世风日下的国家。

作为最能冷静剖析现实的鲁迅先生自然不会作壁上观。紧接着,他便开始了抨击与批判。首先,鲁迅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以一句问句开篇,引起人们思考。紧接着,鲁迅先生指出“丧尽良心的事故,刀兵盗贼水旱饥荒”等等,都没有女子的参与,反倒是男子丧尽天良,放手作恶。就算女子所谓的“失节”,也是兵盗在先,不节烈在后。这是从误国的方面来证明女子并未对国家造成危害。

下面一段,鲁迅先生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表彰之后,有何效果?”所以不过三种:第一,已经守节,需要表彰的人;第二,不节烈的人;第三,还云英未嫁,却打定主意要守节的人。但如果第三种的人丈夫长命百岁,难道说就要饮恨吞声,做次一等的人物?说到底,不过还是男权主义下生出的枝节,将女性作为附庸,并把祸乱国家的黑锅扔给女性。

只用旧常识,就能发现“表彰节烈”的矛盾与本质。而鲁迅先生自然不屑于就此停笔。接下来,鲁迅先生用两个“略带二十世纪气息”的问题继续反驳。一问节烈是否道德。那么道德是什么?鲁迅先生给出了定义:“道德这事······才有存在的价值。”那么,除开男子,而又不是所有女子都能遇着的节烈,自然不能叫道德。更何况像节烈这种父母兄弟街邻都不能伸手相救,甚至要亲自劝说,文人墨客口诛笔伐将女子逼上绝路的残忍之事。这种事根本就不是“人间应有之事”,更不能说是道德。二问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当然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会认为,当然理应,毕竟男子是与众不同的,“社会上只配有他”。然而鲁迅先生就提出就算男女有阴阳内外之分,也证不出阳比阴尊贵,外比内崇高的道理,更何况社会由男女组成,一律平等才是真理。那么男子就怎能将自己所无法遵守的事来向女子特别要求,更不要说多妻主义的男子。从以上的疑问和解答,就能看出鲁迅先生杂文的另一个特点:逻辑严密,擅长论辩与分析,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能制强敌于死地,具有高度的说服力。譬如第二个问题,“表彰···效果”,就是运用列举和方式揭露矛盾,而最后一个问题,却从反问我们一向认定的道理入手,令人措手不及,哑口无言。

以上的问题已经剖析完了,鲁迅先生业已找出了许多矛盾。但鲁迅先生自然不会就此罢手。他又进行了更深一层次的探讨:为何如此不人性,如此无理的行径竟会存在至今,还愈演愈烈?一切问题都需要从根由究起,便是先生所说“节烈这事,何以发生,何以通行,何以不生变革的缘故。”

说到底,这不过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上古时期,男人死后,他所喜爱的宝物与女人可一同殉葬,可见女人地位之低下。后来殉葬的习气渐渐改变,到孔子时已有“始作俑者”,守节便慢慢开始出现。而直到宋元理学之时,守节被极力鼓吹。鲁迅先生认为,南宋之时同样“人心日下,国将不国”,或许那些“业儒”们鼓吹节烈是为了鞭策男子,但其方法太过鬼祟,本意不定,只是让女子更加受束缚,历尽苦难而已。

自古以来,女子便生活在男子的阴影之下,归根究底,是家长制的一种表现。宋元理学鼓吹三纲五常,其中夫妻伦理就是“夫为妻纲”;更不要提各种对女子的束缚“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自古以来,男子就对女子的人生进行干涉,将它们局限在宅院之中,逼迫女子守节。而这些都是那些男子所不能做到的,甚至他们花天酒地,红袖添香。鲁迅先生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譬如在论证节烈思想日益发展的时候,先生举清人看见唐人话本里公主改嫁的故事,竟破口大骂“不为尊者讳”,还想像唐人听见之后必会革斥功名,“已正人心而端风俗”了。接着,先生又讲道理具化到一个较为常见的例子上,便是天兵来到之时男人和女人境况的不同。总之,社会总是给男人留下余地,却不给女人以活路。这更加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到了节烈的残忍。

而鲁迅先生自是面面俱到,前面抨击的都是男人对女人的压迫,而下面就是在反问为何女子没有过抗议。这当然也和男子的本位思想有关。男人希望女人安于家庭,自是对其进行“精神教化”,让女子觉得安安分分,遵规蹈矩,为男子所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才是对的,应该把自己活成一个物品。所以男人告诉女人“妇者服也”,不让女子们有开头说话的权利,只准她们说出男人制定的规则,并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当然,鲁迅先生深恨业儒,他认为禁锢住天下人口舌的便是那些酸儒写出的所谓的道德规范以及三纲五常。

下面便是对节烈本身的论述。如果节烈是一件好事,为何还会生出诸多事端?可见,节烈自是苦,难。鲁迅先生用两个反问开头,增加语气,强调观点。接着,又用一篇小故事来论证节烈很难,并且自古以来女子总为男人背下亡国祸世的黑锅;有用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来论证节烈很苦,且不为人所记住,生死与社会竟无半点关系,不过自生自灭。

鲁迅先生却也明白,不节烈的女子同样很苦,生前死后都要受到世人的唾弃;那些鼓吹节烈的人,也有不少是上了历史的圈套,以至于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和价值的节烈仍然被当做救世的法宝。无论是节烈的女子,还是不节烈的女子,还有这些上了圈套的人,都是可怜的牺牲品,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同样,不仅在我们国家,在别的国家仍然还存在着强奸罪。我们最熟知的一个强奸案发生频率最高的一个国家是印度。然而,在印度,当一个女孩儿被强奸,其政府竟然是指责女孩儿穿的太暴露,太晚了还在外边大街上。而这和古时将女孩儿禁锢在家中又有什么区别。而在中国,这种指责依然存在。虽然我们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对女性还是缺少宽容以及承认。我们现在所流行的有一个词语叫做直男癌,讲的就是认为女性是低等级的社会生物,是男人的附庸,没有能力,只应该窝在家里,为男人传宗接代。更令人心寒的是,更多的女人会因此对女人进行苛责,这难道不令我们深思吗?

根据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杂文的几个特点:

1.具有高度的说服力,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深刻。

2.擅长分析,用多种方式揭露矛盾。

3.运用书本和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

4.善用讽刺手法,抨击时事。

5.鲁迅先生的杂文包含广阔,有世间百态,他用犀利而又坚定的笔法将这世间的恶事血淋淋的撕开,用笔做刀,割除旧中国身上的毒瘤,为新中国的到来换上了新的血液。

最后,用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的几句话作为结尾,也希望与大家共勉: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恼。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读鲁迅杂文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