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悉达多》有感

(2023-04-17 13:08:00)
标签: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交流

读《悉达多》有感

王莉

在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三十多年的生活中,我也经常迷茫,也偶尔懈怠,有时候被外界裹挟,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好在有书为伴,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买书是我的乐趣,读书是我的爱好。经典书籍,开卷有益。读书使我进步,读书使我成长,读书使我精神富足。未来,我会读更多的书,只求内心平和,于自己的工作和精神有所增益。

悉达多,是你,也是我!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悉达多,又都不是。《悉达多》是德国哲学家赫尔曼·黑塞的一本小说,被称为“黑塞的代表作,影响欧美一代青年成长的必读书。”这本书深具人文关怀,着重探讨人的精神成长与自我发现之路,得到了托马斯·曼、亨利·米勒等诸多作家的赞誉。

读《悉达多》,我感觉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悉达多。悉达多最后成了乔达摩,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也还是沉迷于欲望之中的悉达多。作为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对自己的生活不满,甚至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怀疑:即便是如此渊博的父亲,就真的生活幸福、内心平和吗?物质富裕、学问广博的悉达多被寄予厚望,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认为,“我们必须要找到并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在不断的探索中绕行迷失。”“阿特曼”就是“自我”。其实细细想来,生于人世间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裹挟着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喜爱什么样的生活。偶然的出生,然后被裹挟着进行以后的人生历程。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以后进入大学打算学什么专业,喜欢什么科目。被问的学生总是一脸茫然,说自己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懂,从来没想过这些,更没想过自己的爱好。这样的孩子,大概以后也只能每一步被裹挟着向前。所获得的幸福,大概也就是众人眼中的“标准”,终其一生,也不会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如果一直没有寻找“自我”的意识,如卡玛斯瓦米一般生活一辈子,于世界、于他人而言,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缺乏“自我”的人生,想来还是有点缺憾的。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大概就在于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缺乏的生活,难道真的能内心平和、生活幸福吗?在物质比较充裕的当下,内心平和的幸福真的是一种奢望。内心平和也只能自己去寻找,去追求,金钱无法买到,别人也无法赠予。

人在不同的年龄所看重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年轻时大约喜欢的都是外在的、物质的、刺激的,而到了中年或老年,大约都会或多或少关注自己的精神方面。

悉达多在拥有了巨额财富和很高的世俗地位后却很少开怀而笑,而是逐渐流露出富人脸上常见的不满、厌恶、阴郁、怠惰、乏爱。他逐渐患上了富人的灵魂疾病。精神的空虚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在充裕的物质世界中,很多找不到自我的人容易迷失自我,做一些让我们普通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吸毒。

每个人对自我的追求结果并不会一致。果文达的结果和悉达多就略有不同。我们成不了佛陀,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我。可能穷其一生,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但勇于去追寻,我们就是在进步,就是在“修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悉达多一样,先“学会倾听,学会用一颗平静的心、一个敞开的灵魂去关注一切,没有激情,没有期盼,没有论断,没有成见”。倾听学生,倾听自己的孩子,倾听自己的内心。在工作中、帮助他人中、养育孩子中,不断地寻找自我,热爱世界、不轻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我自己,能够充满爱意、钦佩和敬意看待世界、我和万物。

 读《悉达多》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