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说红楼梦》有感

标签:
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交流 |
读《蒋勋说红楼梦》有感
魏全利
第一次接触到这套书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天午后在图书馆随意浏览翻阅,无意中发现了这套书中的其中一本。说来惭愧,我从来没有完整地阅读过《红楼梦》原著,也曾几次试图下决心读完整本书,但是读着读着总是被书中繁多的人物吓退,或是被每章出现的诗词难倒。曾想要从专家解读类的角度走进《红楼梦》,也找到过类似《刘心武解读红楼梦》这样的书籍,但是依然读不进去,基于这种畏难心理,当我第一次看到《蒋勋说红楼梦》这套书时,也是漫不经心地随意翻阅几页,没想到越看越喜欢,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抬头一看,已是日暮时分。这是我与这套书的初次相识。
参加工作之后,有了相对稳定的居所,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整套书,也曾在我所教的班级供学生们传阅,收到了很多学生的好评,也收获了不少红楼迷。也曾给同事“疯狂”推荐,并交流阅读感受。每一次分享,都会令我感到非常开心。到现在已断断续续阅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读这套书之前看《红楼梦》,关注的是宝黛钗等主要人物的爱恨情仇,对书中的角色充满爱憎喜恶,只看到人生飞扬的一面,以为生命都是由一个个精彩的片段构成,以为《红楼梦》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古典文学。蒋勋让我看到了《红楼梦》中的烟火味,恰是这些烟火味让我读到了繁华后的落寞,卑微者的无奈与心酸。
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美学家、诗人和画家。也是一位红学家。本书是蒋勋老师倾注长达半个世纪反复阅读《红楼梦》数十多遍后的心血之作,也是蒋勋根据其对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人性的、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的震撼之作,他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以全新的视角详解整部《红楼梦》。真正感受到这部伟大的中国文学巨著非凡的魅力。蒋勋曾说:“《红楼梦》是可以阅读一辈子的书。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我们不只是在阅读《红楼梦》,我们也在阅读自己的一生:一本书,可以不断让你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蒋勋细说红楼梦》仔细地讲解了《红楼梦》的一到八十回。每一讲,蒋勋都会参照文本,解释文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认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看完这套书之后,我又找到了这套书的音频版,每天的午后闲暇、等车间隙、或是睡前时光都是蒋勋老师温柔的声音陪伴着我,娓娓道来却又充满治愈人心的力量。蒋勋说,《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蒋勋一直强调曹雪芹对生命的爱惜与尊重,对卑微者的不忍与悲悯。在他眼里,《红楼梦》没有主角与配角,在贾宝玉眼中,人没有高低贵贱。贾宝玉以他的慈悲之心,看不到人性的恶,蒋勋以他的博爱,让我们看到卑微者背后的无奈与心酸。蒋勋说:“真正好的文学家会看到人性底层的无奈,我对贾瑞一直不敢有丝毫的轻蔑,因为“无奈”本身也是人性的尊严。”还专门为《红楼梦》中光芒照耀不到的卑微者立传,写下《微尘众》,讲更广泛的微尘众生,他们是刘姥姥、贾瑞、贾芸、小红、赵姨娘、贾环、王善保、芳官干妈……也是生活中的你我。除了小人物,还有小物件,都各有各的因果,各有各的命运。
小时候,看不懂也看不进去红楼,但是通过蒋勋一细讲,有种相见恨晚之感,蒋勋对宝钗、黛玉的解读、对薛蟠、贾瑞等小人物的理解,没有任何孰对孰错,有的只是包容和理解;看到了佛性,看到了慈悲,看到了因果的不断循环,看到了对生命的理解与宽容。
蒋勋老师说,《红楼梦》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我希望自己带着悲悯、感恩、爱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好好生活,努力做一个温暖、善良、充满慈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