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书,做良师——读陶继新《做幸福的教师》有感

标签:
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交流 |
勤读书,做良师
——读陶继新《做幸福的教师》有感
朱林青
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是个文化人。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而教师既要接受文化之“化”,又要以“文”化人。秉守“教文育人”理念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坚持生命与使命同行,既教文,又教人,从教70年,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成就的获得和她广泛涉猎古典和近现代经典不无关系。
不读书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活水”,即使你现在有不少水,或者从别处买来许多水,也会因为自己之用和风吹日晒,终有枯竭的一天。即使一时没有枯竭,也会越来越没有深度,没有生命力。即使目前你能够胜任教师工作,但如果一直裹足不前的话,晚上10年8年甚或更短的时间,就可能有力不胜任的感觉,甚至在无情的竞争中被别人淘汰。
读书的好处很多,就我个体而言,它改变了我的教学之路和对个体生活的体悟,指引我走向幸福之路。刚入行时,身为师范生,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知识,但由于缺乏文化积淀,授课时只会干巴巴的对教学文本进行解说,对教参内容重复再现。大量读书后才明白知识和文化的区别。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但是一旦拥有文化,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教师拥有文化,不但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说,还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教学就只能在平面上滑移或在浅层次转圈,那么学生也就不可能真正受益。高品质阅读或背诵经典,让我明白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为学生讲课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才能常讲常新,越讲越有品位。
我作为一名教师,任教了10年,作为一位妻子,婚姻生活11年,作为一个母亲,生育了两个孩子,这其中琐事杂事,烦恼之事难以言说。我也曾伤心彷徨,无助绝望。在黑暗中,书给了我力量。它们告诉我,越是艰辛的经历,越可以锻炼出百折不挠的人,永不言败的人,充满自信的人。正是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加深了我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让我自信强大起来。这是一种隐性的力量,这种自信如行云流水一样出诸胸臆,显诸言语,从而对学生投入一种思想的力量。
正如这本书的作者陶继新先生一样,他上小学和初中时经常语无伦次,欲语还休,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但现在却在全国各地讲演。读书,让他不断发展并且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虽然因为政审问题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他虽然穿着简朴,但是在公开场合从不自卑,就是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化实力。
对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有万千资产存在银行中,而大量的经典诵读则是另一种存款,我称之为文化存款,而这种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后就成为一生幸福的储蓄,勤读书,做良师,走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