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科课程论基捶有感

标签:
读书 |
分类: 读书交流 |
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有感
丁明利
王荣生教授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课程论专家。本书是王荣生教授的代表作,于201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最是书香能致远。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这个寒假,有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作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中,总以为这节课我上的很生动,学生状态很好,就感觉很满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教给学生的是不是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的?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不是有关联?这节课我要达成什么目标?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结果如何?一位教师能走多远,绝不是讲过几节精彩的公开课所能决定的,决不能仅靠一些教学经验所能定论的,决定我们的高度和眼界的一定是对教育理论的认知。为此,这个寒假,深感理论知识缺乏的我,重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这本理论专著。
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是在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作者以长期困扰语文教育界的问题切入,分析精到,引证翔实,具有强大的逻辑说服力。在对传统语文教育理论进行梳理的同时,他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析框架。华东师大钟起泉教授评价到:论著从课程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所涉及的论题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也为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范式的转换提供了较扎实的思想资料。
细读第七、八两章,作者关于“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和“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的论述,结合教学实践细思,竟有神清目明之感,颇有收获。
追本溯源,反复论述,明晰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与关联。语文课程内容强调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即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编排确定的,是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内容的工具和途径,强调的是“用什么教”。而教学内容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对教材内容的主观解读和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怎么教”。
综合三者关系,其实强调的就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代语文教育,就是用选文(课文)去教“语文基础知识”,选文主要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例证(例文),而成为教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和途径。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内容是教学中的“交际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就再次印证了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主张。
读完这本书,加深了我对语文课程的认识,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尽管依然有许多困惑,相信在自己的再读与思考之后,定会有认识上的再次提升,这种提升必将影响到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课程论”的精彩。
这篇博士论文让我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懵懂的概念似乎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在忙忙碌碌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更需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学,就像改“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课程标准”预示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语文教材将可能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将率先迈步。我们都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尤其是面对眼下的双新改革,作为一名语文人,更需要以语文人的身份反思教学,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要有成长,关注教育、关注课程、关注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时时从理性的高度审视我们的教学工作。